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节关于出版《革命之路》的四份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1、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编委老师:

    "重现经典"系列书出版以来,引起了文学界、学术界的一些关注和好评,也有许多读者在网上留言,向我们推荐他们认为被遗忘或应该被重现的经典,所以,本套书的选目,我想还可以再补充一些,其中,美国作家理查德耶茨的革命之路(revolutionaryroad)是我本次想要重点介绍的。

    理查德耶茨(richardyates,1926-1992),被认为是"焦虑时代(theageofanxiety)"的伟大作家,也是美国上个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的代言人。然而,非但在中国已经出版的各种美国文学史中对他鲜有提及,即便是在哈佛大学萨克维奇教授等人主编的800万字的剑桥美国文学史中,理查德耶茨也只是被一笔带过,除了他的代表作革命之路有所提及以外,其余都未曾有过详细的介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即便是在美国,他的书也几乎绝版,只能去二手书店积满灰尘的角落里寻找。

    耶茨出生于纽约州扬克斯市,3岁那年父母离异,当年,美国历史上最大的金融危机爆发,大萧条时代来临。中学毕业后,他参军去了法国,在军中染上肺炎,退役后回到纽约。曾在欧洲从事写作,却很少有发表的机会,生活尤其困难。与妻子离婚后,为了生活,他代人写作,成为一名"枪手"。他也曾经去好莱坞写剧本,还接受过衣阿华大学作家创作班的教职,但这一切也只是一个接一个的失败而已。

    耶茨在创作生涯中写出了七部长篇小说和两部短篇小说集。1961年,处女作革命之路问世。次年,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十一种孤独出版,此书被誉为"纽约的都柏林人"。而后,他的扰乱和平(1975)、复活节游行(1976)、好学校(1978)、年轻的心在哭泣(1984)、春寒料峭的港口(1986)接连出版,但耶茨的最后一部小说不定时代迄今仍未付梓。

    在他的这些作品中,流传最广并被称为"经典"的,首推处女作革命之路。小说描写了美国一对中产阶级夫妇(april和frank),frank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在一家大公司做销售;april毕业于纽约的一所戏剧学校,在婚后成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和家庭主妇,同时是社区业余话剧社的演员。与大多数美国中产家庭一样,他们在郊区的革命山庄购买了房子,似乎已经实现了传说中的"美国梦"。随着时光的推移,他们觉得这样的生活实在毫无意义,与大学时的理想相距甚远。于是,april建议他们移民去巴黎,她出去挣钱养家,而frank可以实现以前大学时代的理想——写本书或者学画画什么的。

    开始,frank十分兴奋,想到不用再去见那些乏味的同事,感觉获得了新生。然而,他的邻居们都对这个计划不置可否,只有一个邻居的儿子、被关在精神病院的数学家表示赞同。一次意外的事件中,frank起草的公司宣传手册得到了公司高层的赏识,准备调他去新组建的电脑公司做销售主管,而就在此时,april意外地怀孕了。

    frank动摇了。升职加薪的机会就在眼前,去巴黎的浪漫便成了一种冒险,于是,他制定了一个说服april留下来的计划。然而,数学家的突然来访,戳穿了他的一切阴谋,在大吵大闹之后,april自行在家中流产,因大出血而不幸身亡。frank搬回了城里,剩下的只有邻居们的议论和越来越多搬到革命山庄的年轻人。

    应该说,这部发表于1961年的作品,是以家庭伦理和婚恋为题材,表达了对程式化美国梦的叛逆,以及对美国上世纪50年代反叛精神消亡的强烈不满。在这部作品中,我们能了解到肯克西的飞越疯人院为什么会在上世纪60年代大受关注,"垮掉的一代"如何会成为美国青年人的最爱,1968年的红色风暴如何能席卷大学校园。革命作为一种理想,或者说理想是否只有革命才能实现,直到今天,仍然是需要认真面对的话题——无论这种革命是在校园内、家庭里,还是在社会政治运动中。

    同样,在文学创作的发展流变中,耶茨继承了海明威的明快简洁,文风简朴直白,同时又在叙事中加入了奥斯汀式的节制与婉约,充满了生活与家庭气息。他的小说关注人的绝望与脆弱,原生态地再现现实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他笔下的人物,读者在阅读中会有似曾相识的亲切,试举一例:

    弗兰克会特意去标榜自己的男性魅力来吸引她,就像一些女性刻意经营自己来取悦男性一样。比如说,两人一起坐在餐厅的时候,不管是起身离开桌子还是朝她走过来,他都会记得让自己保持她觉得"非常性感"的走路姿态。两个人并肩走路的时候,他又会不自然地把一只肩膀抬高一两寸,挺直脖子,这样她挎着他胳膊的时候就会感觉他更伟岸一些。每次在暗处点燃香烟的时候,他会小心地保持一种形象:皱着眉头,就像一个饱经风霜的硬汉子,啪一下掀开打火机,火光闪烁照耀出一个男人昙花一现但却无比强烈的图像(很多年前他经常在黑暗的卫生间里这样练习)。

    在人人都想"秀"一把的今天,这样的"超女快男"可谓屡见不鲜,但耶茨的描写细腻传神,将frank这个小人物的小野心、小伎俩描写得惟妙惟肖,实在是美国现代文学中不可多得的传神之笔。同时,作者在场面的勾勒与氛围的营造中,有极强的画面感与现场感,而对话则显得简洁有力,成为推动故事的主要叙事动力。小说中,april在得知frank改变了主意、去巴黎的计划要泡汤后,与邻居苟且之后的段落,可以说是一个精彩的电影分镜头剧本:

    微弱的光亮只能隐约显现她脸孔的轮廓,但不足以让他看清她的表情,或者分辨出她到底有没有表情。

    "不是那么回事。坦白说,问题在于,我其实并不知道你是谁。"

    一阵沉默。"不要跟我打谜语。"他低声说。

    "我没有。我真的不知道你是谁。"

    他看不到她的脸,但他至少可以触碰它。于是他像盲人一样伸出手去,让自己的手指从她的鬓角滑落到脸颊上。

    "而且即使我知道,"她说,"恐怕也不会有什么帮助,因为你懂吗,我也不知道自己是谁。"

    在那扇门打开之后,耶茨无情地展开了现实生活的每一副面孔,同时告诉你:幸福之路会突然转弯,而你看到的只是绝望。推迟实现的梦想结局如何?是梦想的破灭、无可逃避的绝望与永远的孤独。

    在美国文学史中,耶茨和革命之路或许不是最重要的,但绝对是承上启下、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笔。当年,本书一经推出就引起美国文坛的重视,与第二十二条军规、爱看电影的人一同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提名。在2005年,它又成为时代周刊评选出的百部文学经典之一。

    今天出版革命之路,不仅可以使中国的外国文学爱好者一窥美国文学中的"非主流"作品,避开目前出版界过度商业化的出版倾向,为读者奉献有价值的精神食粮。而且,也可以为外国文学研究者增加新的研究课题,为中国作家的创作提供更多可供模仿和借鉴的对象,进一步繁荣我国的文学创作和研究事业。

    **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李杰

    2006年5月4日

    2、**版权中心并转理查德耶茨先生的长女

    亲爱的耶茨小姐:

    今年是令尊——美国著名作家理查德耶茨诞辰80周年,请接受我,一个来自遥远的中国的文学青年、alpha波oks公司的年轻编辑对他的真诚的敬意和无限的怀念,对他的作品的由衷的赞美,并了解我渴望在中国引进出版耶茨先生代表作革命之路的急切心情。

    众所周知,理查德耶茨先生是一位孤独的作家,在美国这个过度商业化、娱乐化的出版市场中,他的作品一直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直到2001年,耶茨先生去世八年后,纽约客才发表了他的小说运河(thecanal),他的短篇小说集才在美国再版。而在遥远的中国,无数和耶茨先生有着同样激情和命运的文学青年,却还未能读到他的代表作革命之路。我想,这不仅是耶茨先生的遗憾,也是中国文学青年的一大损失。

    革命在中国一直有非常悠久的传统。20世纪的中国,几乎就是革命的中国。40年前,也就是在革命之路出版5年之后,中国爆发了举世无双的"文化大革命"并影响到世界各国。虽然,当时的中国青年没有读到革命之路这本书,但他们那种想要摆脱庸常生活、获得崭新的生命体验的激情,却与大洋彼岸的美国青年有着相似之处。如果中国的青年读到了这本书,我想,红卫兵也许就不会走上街头去冲击政府,甚至想向世界各国输出革命,而是会将目光转向家庭,在夫妻情感、两性关系中谱写新的篇章。

    耶茨先生曾说:"如果我的作品有什么主题的话,我想只有简单一个:人都是孤独的,没有人逃脱得了,这就是他们的悲剧所在。"我想,孤独的灵魂也只有同样孤独的心灵才能体会,才能在彼此之间产生共鸣。今天的中国,与二战后...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