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海棠,这最初是崩坏3年卫国战争中一首歌曲的名字,由于其影响力甚大,这个富有诗情画意的名字后来被安置到了一种火炮上。
这种多轨自行火箭炮由时任大校的冷鸢亲自派人设计,相较于旧时代的野战炮而言,这种火炮精确度低,承载吨量小,但其价格低廉,易于生产,且装弹时间短,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将火药倾斜至目标地点,往往一台火箭炮就能对四五平方公里的地域展开火力覆盖。
由于其火力特点,这种火箭炮非常适合打击敌军步兵集结群,野战工事,以及高密度装甲突击群,对付成群结队的变异生物更是有奇效,堪称共和之辉的一大杀手锏。
它有16条发射滑轨,一次齐射可以射出32发火箭弹,极速射下装弹时间三分钟,一次齐射所需时间十秒不到,且能装载多种弹头,最大射程达到十公里。
这种火箭炮一开始被研制出来的时候,专家们对于其命名争执不下,有人觉得应该用标志性地名,也有人觉得应该继承旧时代的风格,用“型号加口径”的标准方式命名,还有人觉得应该取一些凶狠的名字,例如“饕餮”,“獬豸”等,彰显其霸道特点。
而最终,冷鸢力排众议,赋名其为“秋海棠”。
此名一出,众人皆数惊叹。
这等凶悍狂暴的杀人凶器,在配上诗画柔情般的名字后不仅没有突兀,反倒是让人联想到了一副感人至深的画面,那是属于他们一代人的故事,那是卫国战争中的热血澎湃:祖国的姑娘相送情郎走上战场,她为他题诗书画,他为她守卫家乡!
令人胆寒的战火与美如天籁的嗓音杂糅融合,狂暴狰狞的大炮与传唱万里的歌曲交相辉映,秋海棠!世间再无比这更适合的名字!
在而后的时日中,秋海棠火箭炮由于价格低廉的特性,被共和之辉大规模装备并生产,主要配备于荒野远征军中,其大规模火力覆盖的特点为远征军杀伤变异生物集群做出了难以磨灭的贡献。
可是现在,这个以卫国战争歌曲命名,被广大士兵与民众所传唱热爱的同名火箭炮,却是将炮口对准了流着一脉之血的同胞。
许昌,这个古老的城市在崩坏元年的灾难锐减了70%的人口,但却以顽强的生命力度过了这一劫,被北方叛军重建后人口有所恢复,达到了150万。
而现在,秋海棠的獠牙毫不避让地咬向了这些无辜的平民,16条发射滑轨上装载着凝固汽油弹头的火箭弹,而且全部都是集束炸弹,它们在半空中会分裂成漫天的子母弹,每个弹头内至少装载100颗凝固汽油弹片,一洒便是数公里的覆盖。
39个秋海棠炮兵营,总计402门秋海棠同时齐射的声势与威力都是非常可怕的,炮兵们哪怕戴着厚厚的耳塞也被震得耳膜发颤,无穷无尽的炮火犹如灭世的星陨般落在城市中,所及之物皆数化为火海,每一寸土地都有至少十颗以上的子母弹照顾。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