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60章 红土地的美丽与哀愁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脱贫攻坚,关键还是要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我们通过借羊还羊,为每家贫困户配置了6只山羊。通过全村30万元产业扶贫周转金扶持,近40户贫困户购买了牛、羊、猪来喂养,进一步夯实了产业基础。我们又组织了畜禽养殖培训,让农户掌握先进养殖技术。绝大多数贫困户具备了一定的增收基础。马上又到了播种的季节,种植业上的增加收入也必须要加强,要让贫困户掌握先进的种植技术。

    土地,是华夏文明的摇篮,是农耕文化的载体,是农业和农村的根基,唯有土地与明天是永恒的。土地是保障,土地是希望。五千年来,勤劳勇敢、淳朴善良的中国农民的命运,紧紧唯系在这广袤的黄土黑砂之中,生于斯、长于斯,活于斯、葬于斯。农民的喜怒哀乐都融在土地里,农民的汗水、泪水,都流在土地里。农民的一生,是与土地抗争的一生。

    大荒山分布着广袤的红壤土,现在小麦收了,土地被翻耕出来,艳阳之下,赤色大地与郁郁葱葱山林植被相映成趣。红壤土是我国水热条件好而又面积大的重要的土壤资源,其主要特征是缺乏碱金属和碱土金属而富含铁、铝氧化物,呈酸性红色,不仅能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而且是亚热带经济林木、油料、茶叶、果树的重要产地。耀眼的红土地,地力非常贫瘠,不论种玉米,还是小麦,产量都不高。

    我和老丁、马大爷、马二爷、吴友德、马连贵站在村委会外面的石坎上,眺望山上山下的耀眼的红土地,规划引水沟渠和管道的走向和分布。

    说起土地,马大爷、马二爷、吴友德他们都有着深厚的感情,在他们的思维里,土地和粮食、饥饿、温饱紧紧联系在一起。

    马大爷感慨地对我们讲:“大集体的时候,我十来岁,每天分配二两粮,根本吃不饱,对童年最深的印象就是饥饿,我到田里拾麦穗,到晒坝里捡躲在秸杆里的四季豆,到地埂上捡蓖麻,一粒一粒地捡回家来,由奶奶蒸了给我吃。蓖麻吃了头昏脑胀拉肚子。饿得不行了,我还吃过观音土,就是一种白色的粘土,观音土吃了肚子胀,不敢多吃,吃多了怕撑死。”

    吴友德给我们讲了他的父亲的故事:“大集体的时候,我家兄弟四人,吃不饱饭,饿得头昏眼花。那年夏天,我父亲在山上锄地,发现一只手掌大小的癞蛤蟆,肉都都的,我父亲把大癞蛤蟆捉回家,收拾干净,用稀泥土包裹好,放在火塘里烤熟,然后把四条腿分给四个孩子吃,自己吃大癞蛤蟆的头。两个时辰后,我们四兄弟平安无事,我父亲却中毒死了,死时才40多岁。我们四兄弟在我妈的抚养下长大成人。”

    马二爷说:“大集体过后,茅草坪村人的生活慢慢地有所改善,但每家每户每年的粮食还是不够吃的。大荒山下的和平公社周围的村子,土地要肥沃一些,有富余的粮食,我们也有亲戚在那里,因此队里就组织村民到和平乡去借粮。和平乡的人非常慷慨、仗义,毫不吝啬地借粮给我们。但我们要背粮食回家,要走40里山路。来年打了新苞谷,又要背40里地,把粮食送到和平乡去归还人家。”

    老丁说:“我对土地最早、最刻骨铭心的记忆,最初是关于红苕的。当时我们村里种的苕有红苕和白苕,主要用苕藤来喂猪。清明过后,山上的松树、杉树、麻栎树抽出了新叶,我和小伙伴们从6里外的学校放学回来,肚子早已经饿的咕咕乱叫,而母亲还在山上挖地,家里冷锅冷灶。我们一回到村子里,就跑到尚未翻耕的红土地里,找寻发芽的红苕。上一年的苕地秋收后,难免有极少数未挖尽的苕留在地里,来年春天,就会发芽。好不容易找到一丛红嫩的芽,我就用手去刨,手刨不出来的,就找一截树枝来撬。撬出来的苕略略擦去泥巴,放在嘴里,一口咬下去,清爽脆甜。”

    马连贵说:“对于农业和农村来说,要生存,要活命,首先得解决吃饭问题,不然会被饿死。要解决吃饭的问题,就得日出而作,日落而栖。就得脸朝黄土背朝天,用勤劳的双手,向红土、黄土、黑土讨生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大荒山人的一生,是与土地抗争的一生。我外公外婆、我父亲和母亲,对粮食的尊重是一致的。绝不允许糟蹋粮食。十滴汗一粒粮,这是农民的根本道德底线。我和我弟弟吃饭时,碗里不会剩一粒米。掉在桌子上的米粒,我们也要捡起来吃。”

    我对大家说:“你们都是农村人,对土地的深厚感情我能理解。你们把土地与粮食和生命联系在一起,我也能理解。对于我们城里人来说,土地是跟你们完全不同的一种概念。有了土地,才能建房子。有了土地,才会有城市的高楼大厦、才能修路架桥,才能建学校、医院、公园、绿地。才能办企业、建工厂。没有土地,所有项目都无法落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就无从说起。特别是房地产开发,让土地有了价格。”

    老丁说:“地里的庄稼和山上的野草一样,一岁一枯一荣,春种秋收,周而复始。一年过去,一年又来。农民的劳动也循环往复,不断地重复着过去、不断地展望着未来。农业靠天吃饭,遇到风调雨顺,收入理想一点。遇到大旱,田里干开三寸宽的裂缝,地里的苞谷苗全部被太阳晒死,当年收入大幅减产。或是遇到大暴雨,洪水夹裹着泥沙,顺流而下,田地被砂淤积。扬花的苞谷、抽蕙的水稻被埋在泥沙里。所以说,传统的农业生产产值不高,风险很大。”

    马大爷说:“李书记,老丁,你们是不是觉得大荒山的传统农业产值不高,风险很大,想动员我们调整产业结构?”

    马二爷说:“虽然我们这些老头子对土地和粮食有深厚感情。但我们的思想也不僵化,只要你们找好路子,不论是种烤烟、核桃、杏子、桃子,我们几个老同志都带头支持。”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