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的秋天,是大槐镇小学最丰收的季节,篷布小学已招生00多名学生,夜校、农校的学员也增加了一倍,连沂马山村、龟蒙山村的姑娘都有来。蒙氏四兄弟播种的玉米良种长势喜人,河西荒漠花生“逆袭”干旱试验均获成功,红薯除了留种之外全部卖给了汉向明。然而,龙马县遇上近三十年来的秋冬大旱,不仅早茬小麦无法下地,而且正在杨花期的沙稻不能在短时间内下雨或浇灌,必将面临绝产。
而更令王金山头疼的是:耕读学堂的主题建筑刚刚完成,神母泉频于干涸,为了保证周边吃水,工程暂停。学校也急需要一位老师。
周六的凌晨,王金山来到汉家大院,希望汉子麟、汉向明在槐树林村推荐一名教师。
“你这是骑马找马啊!王校长。”汉子麟想试探一下方圆在他心中的分量。
“您是说方圆?”王金山惊诧起来。
“怎么她不行吗?”
“在您老面前我着实说了:方圆年龄尚小,加上她的文化水平,恐怕她无法胜任。”
“这么说,蒙氏四兄弟有文化了?”汉子麟反问。
“他们是文物局聘任护庙的安全员,义务帮助我们护校。”王金山如实说。
“原来如此。”汉子麟又想到方圆的强项,建议:“不妨安排方圆教教体育、劳动。”
“汉老前辈,我们夫子庙是小学低中高年级的学校,还要承担青壮年的夜校扫盲和农校的农技教育、培训。是一人一杆枪、一肩挑双旦的活儿。”
“那好啊!汉大伯啊!本来他教过书。”汉子麟说。
王金山想起汉大伯曾经为教育做出的贡献,又想到他时常精神恍惚,年龄60多岁了,情不自禁地喊出来:“汉老前辈,您真敢想啊!汉大伯多大了?”
“一个嫌弃小,一个嫌弃老,都不同意,哪你找我商量什么啊?找蒙氏四兄弟,顺便找一个。”
王金山说:“您这不是怄气吧。”
“烦着呢,稻子需要水,种麦子也需要水,人畜更需要水。现在建校的事也停了吧。您能把水找来,找一位老师还是事吗?”
王金山不想再解释,立即回校召开藏大槐、白云鹤三人小组会议,如何解决金槐湾村吃水问题、槐树林用水问题;如何解决教师严重缺编问题。讨论的结果是龟蒙山村以有苗红麒任教,把蒙雪莲调到夫子庙,而汉子麟、汉向明都反对蒙家人来槐树林。怎样解决水和教师的问题,白云鹤想出一个妙计—— 让蒙雪莲和藏大槐定亲,按大槐镇的风俗,姑娘找了婆家就是婆家的人。那龟蒙山自然就想办法放水。
然而,谁去做这个媒呢?三个青年面面相觑。
瓦蓝的天上还挂着几颗星星,藏玉河老村长赶着牲口出了院门,“噗通”一声坐在门槛上的藏大槐差点儿倒在门槛里,匆忙起来往前走了几步,又蹲下,黑乎乎的像一座山。
“混孙!这是怎么啦?为甚?”藏天翼喊。藏大槐没吭气,把鱼肚白的后背朝着父亲。
“哎!不去学校就跟我下地去!”藏玉河老村长拍着孙子的脊背说。
“哪儿也不想去!”藏大槐又将脑袋耷在裤裆里。
“那你光着个后背想啥来?”藏玉河老村长抄起一把长扫帚,狠狠地拍了过去。
藏大槐一声不吭,身子稍微颤动了一下。藏大槐心软了,只是象征性地、像孩提时用扫帚扑蜻蜓一样,既想捕着,又想不伤着蜻蜓。哪知那尖尖的竹枝儿把腰间扎了!流血了!
“你拍吧,拍死算了!”藏大槐大声喊,那嗓门又大又粗,跟家里的那匹马一样。
“孙子,等一会儿爷爷。”藏玉河老村长跑回屋子取了一张花鳝的血纸撕了一角给藏大槐贴上,然后坐在门槛上一锅一锅地抽着长烟袋,等抽过了,问道:“大槐,人家王校长本事大着呢,有德行的高人,跟着他咱不吃亏。”
“大槐是有心事啊!”王金山进了院子,把一个袋子递给藏玉河老村长说道:“外公,这是我去省城给你捎回来的,天南最好的旱烟叶。来,我帮你按上一袋。”
藏玉河老村长将烟灰磕尽,将烟嘴伸给王金山,说:“他有什么心事吃饱喝足干活!”
“他想找媳妇呢。”王金山坐在外公的对面,打算好好聊聊。
“你比大槐有经验?”藏玉河老村长逗王金山。
“怎么这么说啊!我还是一朵鲜花还没开呢。”王金...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