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进行停堆大修。日本人是很节省的,不把东西用到快要报废,是不会轻易丢弃的。
但是,4号机组反应堆刚进行卸料操作不久,从反应堆内卸出的乏燃料,暂时存放在乏燃料池中。
刚从反应堆内拉出来的核燃料,具有极强的放射性,不断的放出大量的衰变热。
不过这些乏燃料,均泡在超过7米深的乏燃料水池中。
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冷却槽。其实就是一个全封闭的深水池。
乏燃料水池的作用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冷却乏燃料。乏燃料内的水是纯度极高的提纯水,几乎和蒸馏水一个级别。
这些冷却水从乏燃料池入口流入,流进乏燃料时带走乏燃料产生的衰变热,再流出乏燃料池进行管道中的降温冷却。
冷却这种水就用自然的海水池作为冷却槽。槽类四面布满这种水管体系。
冷却后的水再进入乏燃料水池......
正是这种源源不断的流水才能保证乏燃料的冷却。
乏燃料池内的容量虽然很大,大约有3个标准游泳池那么大,但是若循环流水被阻断,乏燃料强大的衰变热,也会很容易的将这已满池的水蒸发干净。
这个原理其实都很容易懂,不用多解释。
乏燃料池还有另一个功能,就是屏蔽辐射。
水是辐射线的良好的屏蔽体,一般来说,7米深的水可将乏燃料的辐射线降低约1百万倍。
因此,虽然乏燃料池水下的燃料辐射可能有上万毫西弗,但是乏燃料池水面上的辐射却可以接近于零。
在正常情况下,乏燃料池应该是反应堆厂房内辐射最低,最干净的地方。当然,这也仅仅是正常情况下。
好了,这就是要解释的一种冷却辐射废料的原理和过程。
2011年3月11日下午14点46分,日本本州岛东海岸区域发生里氏9级地震。
核电厂不怕地震,即使大地震,核电站也未必会怕。因为当时核电厂的选址十分严格,一般的核电厂都是建在一个整块的地层上,比如说一个整块的岩层上。
同时,在反应堆建造期间,大量的混凝土保证反应堆的底部是一个牢不可破的整体。
正因为如此,在地震来临时,反应堆只会整体产生轻微的摇晃,而不会导致反应堆厂房以及建立在这个牢固地基上的设备跌落或破裂损坏。
在地震刚发生时,福岛核电站毫无压力,1、2、3号机组的地震监测仪器马上就探测到了强烈的震动。
根据预设的程序,反应堆自动停堆,各机组的应急柴油机正常启动,给反应堆的各个核心设备供电。
自动停堆后,反应堆控制棒插入堆芯,完全吸收了链式反映产生的中子。
此时,不再有新的裂变能量产生。此时,只要反应堆的衰变热导出系统正常,那就一切正常,什么事故也就没有。
在地震发生后的半个小时内,这一切确实都是正常的,各个机组主控室内操纵员都是很冷静地按照预定的程序操纵反应堆。
其实这不过是稀疏寻常的一次自然灾害而已。
然而一个小时后,一切都改变了。因为这时来了一个比地震更可怕的恶魔--海啸!。
核电厂防御事故的思路是纵深防御。
这所谓的纵深防御,就和打仗一样,面对敌人设好几道防线,当第一道防线被突破时,还有第二道,第三道,......只要这些防线中有一道防线守住,就可以保证不会最终出事。
福岛核电厂的当时预防灾变也是一样,为了保证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证关键设备的正常供电,福岛核电厂的供电系统也有几道防线。
首先第一道防线是各个机组的电力相互支援。
这样可以保证一台机组意外停堆的时候,旁边的机组还能为其供电,保证关键设备正常运转。
不过可惜的是,这次地震让所有电厂所有机组停运,其余各机组因为大修,不能再发电,而不能相互支援,第一道防线事实就被摧毁了。
所以计划,不如变化,变化之后,才会有灾变......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