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道:“好,我救。”
其实叶浅予心里也不完全有底,她也不过是一个接触西医寥寥数日的学徒罢了。可能连简单的诊断都做不好,又怎么敢做手术呢。
握着手术刀的一刻,她才感受到了夏知时的无助。
在生与死的选择中,无论你是否真的有这个能力,你都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去救,仅仅因为你是个医生。
可是在面对自己搞砸了一切,却只能看着鲜活的生命越走越远的时候,痛苦又会像狂风骤雨一样席卷而来。慢慢吞噬淹没,你内心里的,所有往日的辉煌,只剩下自责带来的,无穷无尽的自我折磨。
叶浅予凑近了病患,简单的看了看,确定了出血点,就集中在脾脏位置。
脾脏是一个血供丰富而质脆的实质性器官,它被与其包膜相连的诸韧带固定在左上腹的后方,尽管有下胸壁、腹壁和膈肌的保护,但外伤暴力很容易使其破裂引起内出血。
脾破裂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常与出血速度密切相关。
遇上暴力破坏严重的,出血量大速度快,很快就出现低血容量性休克。
暴力破坏面小的,出血量少而慢者症状轻微,除左上腹轻度疼痛外无其他明显体征,不易诊断。也就是陵县夫人的这种情况,不是很严重,所以会被大夫误诊为盲肠炎。
心肝脾胃肾,虽说脾脏排在当间,但是却是一个最没有存在感的器官。一个人如果少了心肝胃中的任何一个,恐怕都活不成,肾脏有两个,另当别算。
可是没了脾脏,却至多平日里身子骨弱些而已。所以在历史上,对脾脏破裂的做法,基本是全脾切除。
陵县县长夫的脾脏肿大还不显著,这种情况下,叶浅予决定采用临床上常采用的,左上腹正中旁切口,操作方便。
接下来,应结扎脾动脉,主要目的是为了使脾缩小,便于操作,减少血液的丢失,使脾内大量的血液流入循环血内,成为最好的自体输血。
叶浅予严阵以待,连烟斗不眨一下的死盯着创口。
她先切开胃结肠韧带和胃脾韧带,一一结扎韧带中的血管,进入小网膜腔,显露出胰体、尾部。
然后又在胰上缘触到搏动的脾动脉,并在胰体、尾交界处选脾动脉隆起的部分,切开后腹膜,用直角钳仔细分离出脾动脉,并绕以粗丝线结扎。
结扎的手法很精确,不松也不紧,太近会撕裂动脉壁;太松,则无法起到阻断血流的作用。
前期的准备工作已经就绪,手术已经到了一个中坚阶段,切除。
切除之前,首先要分离脾脏。
在刚刚叶浅予做完结扎以后,脾动脉的血流被阻断,脾脏的体积迅速胀大,这会影响脾脏的摘除。
这是手术里的必然现象,一般需要注射肾上腺素等药物。
可是这个‘停尸房’又让她去哪里找肾上腺素呢?
这时她想起来,脾脏胀大是结扎之后,血脉不通,那根据中医理论中的活血化瘀,是不是只要将脾稍加按摩,即可迅速改善脾脏胀大的现象呢?
试一试总归是没有错的。
叶浅予伸出另一只空闲的手,轻轻的在脾脏上揉搓,没一会儿,胀大的脾脏竟然缩回去一半还多。
叶浅予高兴的笑了出来,她心里第一个想到的是,如果这一幕让萧赋看见该有多好。她也好理直气壮地说,中医和西医不是接棒的关系,而是并肩的关系。
短暂的欢庆结束后,叶浅予脸上重归了凝重。
手术还要做。
她将脾向上推开,结扎、剪断附着在脾下极的脾结肠韧,再将脾拉向内侧,目的是剪开、结扎脾肾韧带。
此时,脾脏已大部分离,她的右手伸入脾上极的后方,抓住脾脏向下内方柔缓牵拉旋转,将其轻轻托出切口外面,然后即刻向脾窝内堵塞大纱布垫,为了止血,同时又可防止脾又重新滑回腹腔。
她简单的清理了下周围的结缔组织,将脾门动、静脉分别结扎切断,一个完整的脾脏就此被分离了出来。
她,叶浅予,成功的拯救了一条性命。
不知道是喜悦还是感动,她脸上挂着笑容,同时又流淌着泪水。
“我成功了,你...你去缝合吧。”叶浅予瘫坐在地上,不停的喘着粗气,即使由于过度疲惫造成的表情僵硬,也难以掩饰她内心的喜悦。
夏知时的缝合也很成功。
这个脾脏拆除手术,在整个中国的西医进化历程上,都应该算的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是里程碑似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