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期文化人的遭遇比较苦逼。
有因为黄巾之乱逃难的河北、山东人,有因为洛阳火焚逃难的官学子弟,有因为西凉兵洗劫长安逃难的关右人。
这些文人大致分成了两股,一股在荆襄之地翘首以盼,热切等待王师的救援,一股在江东,随时准备把他们老大捉住头,喜气洋洋的给王师送过去。
所以这时代的文风,用八个字就可以概括,“遭乱流寓,自伤情多”。
这种悲而不壮的诗歌,在三曹之后,才渐渐多了康慨悲凉的雄壮之意,形成了所谓的建安风骨。
若是简单剖析,粗暴划分一下,一般来说,这个时代的诗歌主要分为三种。
第一种,我踏马的真可怜啊!
第二种,这里还怪好看的!
第三种,咦,你也踏马的好可怜啊!
这种情绪,充分的体现在了眼前的大才子王粲身上。
他年少就很有才名,被蔡邕举荐给了董卓。
对于从贼这种事情,王粲当然是不肯的。
但是听蔡邕说“黄门侍郎”有正式的编制,六百石,相当于正县级待遇,于是身体就不受控制的从山东老家往长安走。
走到一半,长安之乱爆发,董卓挂了,这时候理智重新支配了他。
于是半道南下,前往了襄阳。
所以对“遭乱流寓”这种事情,没有人比王粲感触更深了。
这时,亭中的朗诵声,已经来到了期待王师,希望朝廷不要忘了他们的部分。
“晨风夕逝,托与之期。瞻仰王室,慨其永慨。良人在外,谁左天官。……慎尔所主,率由嘉则。龙虽勿用,志亦靡忒……”
王粲此诗,一下子触动了诸多荆州流亡士人的同理心,一个个不由伤怀不已。
只是如今天下大乱,哪来的王师呢?
董白虽然通达贤明,但据守关中,并无进取之念,天下的混乱仍旧要持续许久。
没有王者,哪来的王师?
士孙启和蔡睦这次入长安,众人表面上恭贺,其实内心是不看好的。
不然的话,关中离颍川也不远,为何没人愿意现在就回去?
他们心中的长安,不是那座夕阳下的荒城,而是大汉繁盛的气象,荟萃的人文。
等众人唏嘘罢,这才有人注意到了刚进来的崔州平,接着目光落在旁边的生面孔上。
崔州平不等众人询问,就主动介绍道,“庾叔叔乃是郭奉孝的长辈,这次过来是给蔡子笃送行的。”
接着又对蔡睦解释道,“庾叔叔和伯皆父女有旧,这次为子笃践行,也是有些话要交代。”
众人听说是郭嘉的叔叔,无人敢造次,都露出了礼貌的笑容。
郭奉孝那吊人,可不是好脾气的。
见无人出言挑事,这让庾献有点把握不好节奏了,没人装逼,我就不好打脸了啊。
不能借诗词扬名,那以后去寻蔡笙,少不得有许多麻烦。
蔡睦见是蔡邕的熟人,不敢怠慢,连忙上前寒暄。
庾献想了想,还真有点要交代的。
在他的干预下,蔡文姬没被南匈奴的左贤王劫走,却成了董白的左膀右臂。
&n...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