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01章 七寸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昏昏噩噩的参加完大朝会之后,又马不停蹄的被见建文皇帝朱允文喊到了御书房商议正事,张丹青整个人几乎是浑浑噩噩的听完他们的所有无谓争吵,本想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自己做个泥胎菩萨,却听得朱允文高兴的宣布了几件事情,而且每一桩每一件都让张丹青和众多文武大臣惊讶不已!

    原来周王代王岷王,都已经被建文帝成功的给斩落下马,并且已经正在发配边疆的路上!

    这一连串的顺利动作,让朱允文尝到了削藩的甜头和自信,强大的国家机器在他手里已经充分的发挥了无比暴力而又有效的执行力!这让他终于找到了君临天下的高高在上的感觉,那一副我觉得我自己罪行的自信感又瞬间爆棚了起来!

    事实上说的也没错,自从建文帝登上皇位后,就经常觉得后背凉飕飕的,不知那几个藩王叔叔什么时候会弄出点儿动静,影响他皇位的稳定。为此,他寝食不安,削藩成了他面临的第一等大事。

    那么建文帝朱允炆打算怎样削藩?在削藩的过程中又发生了什么事呢?

    削藩是一件大事,弄不好就会让自己吃不了兜着走,应该怎么削,是先拣软柿子捏,还是先啃硬骨头?经过和智囊团反复开会商量,新皇帝朱允炆最后拍板,先易后难,柿子先捡软的捏。

    经过一番比较,建文帝觉得周王、齐王、湘王、代王、珉王这几个藩王不仅势力比较弱,日常行为也不怎么检点,经常有人跑来告发他们的劣迹,那好,就从你们几个倒霉蛋开始下手吧。

    周王的领地很光荣地被自己的大侄子选为削藩工程试点推广区。建文帝的如意算盘是这样的:周王是燕王朱棣的同母兄弟,削了周王的藩相当于削了燕王的手足,这样就起到了杀鸡给猴看的作用。燕王看了一眼害怕,说不定就主动把兵权交出来了,这样轻轻松松一石二鸟,多省心省力。

    这时正好有人告发周王不法,于是建文帝派出将军李景隆领兵出发,以“被边”的名义把周王打了个措手不及,然后把周王押到了京城。

    建文帝一点儿也没客气,先把周王从藩王贬为平头百姓,然后把他送到云南那个兔子不拉屎的蛮荒之地去旅游了。不久又用同样的手法废掉齐王,禁锢在京城。

    紧接着有人告发代王在藩的贪污腐败,还有残暴行为,极富正义感的朱允炆大怒,表示皇叔犯法与庶民同罪,于是大义凛然地废掉了代王,把他囚禁在山西大同,严加看管。

    紧接着建文帝乘胜追击,以“不法事”的罪名将珉王逮捕,徙置在漳州。

    一连串的顺利和安排都让他信心大涨,但张丹青无比清楚,此时此刻的建文皇帝朱允文,纯粹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他的真正目标和终极目的却是,那个正手在北方,手握着十几万兵马的燕王朱棣,也就是他的那个倒霉四叔!

    但真正谁倒霉?

    怕是只有张丹青才清楚!

    按理来说,朱允炆削藩这盘布局严密、落子狠辣的棋局,朱棣靠什么逆袭?

    谈起明朝初年的靖难战争,人们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初出茅庐的建文帝朱允炆在面对自己四叔朱棣时昏招百出,他的智囊集团方孝孺、齐泰、黄子澄等人更是书生误国,最终导致大好基业就此断送?

    如果我们仅仅是以成败论英雄的话,那确实可以简单地得出这样的结论。甚至史书上对于这场皇室内战的描述,也在有意无意引导后人往这个方面去联想。对于明朝官方来说,朱棣无论怎样洗白,都逃不过一个“篡“字。那么怎么办呢?把朱允炆描写得“傻白甜“一些,把方孝孺等人描写得昏聩一些。千错万错,都是罪臣的错,皇帝最后想不开自杀,与我太宗文皇帝无干。而朱棣对方孝孺等人的铁血屠杀,也激起了当时及后世文人的极大愤慨,于是在他们的笔下朱允炆越是“白莲花“,就越显得朱棣残暴不仁。

    可是朱允炆再怎么年轻,登基的时候也已经22岁了,接受了其祖父朱元章六年的储君培养。朱棣篡位后重修《太祖实录》,有学者认为他大肆修改,造成史料价值下降。事实上《太祖实录》只是在洪武朝末期的篇幅大幅减少,说明朱棣将原书中涉及建文帝的内容进行了大量的删除,反过来证明朱允炆其实得到了很多实际政务的锤炼,绝不是一个在继位时一窍不通的新手小白。

    整个靖难战争篇幅太长,笔者今天就来聊一聊朱允炆自登基以后,直到朱棣造反之前的这段时间内,朝廷为了削藩使用了哪些手段,做了哪些布局,以及建文君臣是否真的如史书所描述的那般昏庸。

    削藩的终极目标:燕王朱棣。

    朱棣,朱元章第四子,封国北平。太祖皇帝心心念念的是亲王们能起到“藩屏国家“的作用,所以明朝初年各地星罗棋布般分布着大量的亲王。那么为何说朱棣是建文朝廷削藩的终极目标呢?朱允炆登基之时,在外的大明亲王及其封国分布如下:

    秦王朱尚炳(太祖次子秦愍王朱樉长子),封国西安。

    晋王朱济熺(太祖第三子晋恭王朱棡长子),封国太原。

    燕王朱棣,封国北平。

    周王朱橚(太祖第五子),封国开封。

    楚王朱桢(太祖第六子),封国武昌。

    齐王朱榑(太祖第七子),封国青州。

    蜀王朱椿(太祖第十一子),封国成都。

    湘王朱柏(太祖第十二子),封国荆州。

    代王朱桂(太祖第十三子),封国大同。

    肃王朱楧(太祖第十四子),封国甘州(今甘肃张掖)。

    辽王朱植(太祖第十五子),封国广宁。

    庆王朱栴(太祖第十六子),封国韦州。

    宁王朱权(太祖第十七子),封国大宁。

    岷王朱楩(太祖第十八子),封国云南。

    谷王朱橞(太祖第十九子),封国宣府。

    这些亲王中,伦序在朱棣之前的是嗣秦王和嗣晋王。但他们都是第二代亲王,无论是声望还是政治经验都无法与燕王相比,所以朱棣就是事实上的宗室老大。而且虽然明初亲王都拥有三护卫官兵,但能节制本省都司的只有晋王和燕王。朱棡去世后,只剩下朱棣。

    丙辰,命宋国公冯胜、颖国公傅友德等往北平等处备边。其山西属卫将校,悉听晋王节制。北平属卫将校,悉听今上(即燕王)节制。凡军中应有机务,一奏朝廷,一启王知,永着于令。—《明太祖实录卷二百二十六》

    身份尊贵,有能力、有野心还有实力,加上此前或真或假的太祖想传位燕王的传言,使得朱允炆君臣的目光聚焦在了朱棣的身上。燕王不除,朝廷不安!燕王之罪,罪在将来!一场明朝版的“莫须有“大戏,即将徐徐拉开帷幕。

    目标虽然一致,但如何去实现这个目标,在建文朝堂上产生了分歧。简单来说,这是一个先难后易,还是由易至难的选择。按照兵部尚书齐泰的想法,应该直接对燕王下手。擒贼先擒王,打蛇打七寸,燕王一倒,其余诸王不足道哉。

    对此太常寺卿黄子澄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朱棣平时小心谨慎,轻易难以抓到把柄。虽然大家都想下海,但牌坊还是要立的。如果像你齐尚书那样强行诬陷,我们的人设还怎么维持?

    齐泰曰:“燕王英武,威震海内,志广气刚。气刚者易挫,加以不轨之事,孰信其诬?去其大则小者自慑。“—《明太宗实录卷一》

    接着黄子澄神秘兮兮地递上一张小纸条,里面是周王的儿子汝南王朱有爋检举他老爹造反的内容。周王是谁?孝慈高皇后第五子,朱棣的亲弟弟,现存宗室中排名第二的人物。把他打倒之后,再让身为宗人府右宗正的燕王来给周王定罪。二人兄弟情深,况且周王谋反并无实据,燕王一定会回护弟弟,到时候趁机将他们打为同党。朝廷师出有名,燕王罪有应得,建文君臣发出了会心的微笑。

    洪武三十一年八月(此时距离太祖皇帝去世尚不足百日),曹国公李景隆奉旨率领大军奔袭河南,将包括表叔周王朱橚、表弟周世子朱有炖在内的王府宫卷和官员一股脑全部抓回南京受审。随后朝廷一面对周王和世子本人就行严刑拷打,一面果然让燕王朱棣来议定其罪。

    初周王被执,果敕上(指朱棣)议其罪。时上居丧守制,忧悒成疾,见敕惴惴不知所为。—《明太宗实录卷一》

    自打周王倒台,朱棣就很清楚朝廷盯上了自己。他在秘密招兵买马的同时,还要头疼给皇帝的回信怎么写。怎么写才能既撇清自己,又显得自己没那么落井下石呢?朱棣苦思良久,在给朝廷上书中写了一通完全“政治正确“的废话。主要意思可以归纳为:第一、如果周王只是反状未实,那么希望皇帝陛下念在亲亲,曲加宽贷。第二、若是罪证确凿,那么请皇帝陛下按照《祖训》定罪,自己一定紧跟朝廷。

    若周王橚所为,形迹暧昧。幸念至亲,曲垂宽贷,以全骨肉之恩。如其迹着,祖训具在,臣何敢他议?臣之愚议,惟望陛下体祖宗之心,廓日月之明,施天地之德。—《明太宗实录卷一》

    面对老奸巨猾的燕王,建文君臣一拳打出犹如打在棉花之中。但是办法总比困难多,你朱棣不是当缩头乌龟吗?那我就步步紧逼,看你怎么办。

    对于朱棣来说,最大的依靠是他手下的护卫官军:燕山三护卫。对于这支扫荡过北元王庭、追杀过朵颜三卫、清剿过辽东女真的劲旅,朝廷给出的评价是“北卒又劲“。要扳倒燕王,第一步当然是将朱棣和燕山三护卫的联系隔断。

    复召齐泰问曰:“今欲图燕,燕王素善用兵,北卒又劲,奈何?“泰对曰:“今北边有寇警,以防边为名,遣将戍开平,悉调燕藩护卫兵出塞,去其羽翼,乃可图也。“从之。—《明史纪事本末·卷十六》

    于是在朝廷的一番操作之下,燕王护卫精锐被悉数调往开平出塞备边。紧接着工部侍郎张昺调任北平布政使,谢贵、张信出掌北平都指挥使司,对燕王开展全面的证据搜集工作。张昺,洪武朝时出任工部右侍郎,史书上对其语焉不详。但既然朱允炆派他出任北平布政使,那他必然是建文朝廷绝对信任的人物。谢贵是锦衣卫出身,他去北平的目的几乎已经昭然于天下了。根据《太宗实录》的记载,这几个人空降北平以后,干的都是“诈诱王府官属,觇察王府动静“这样的事。

    建文元年(公元1400年)正月,燕王派王府长史葛诚入京朝贺,结果这位葛长史被皇帝本人亲自策反。葛诚回到北平之后,虽说朱棣曾对他产生怀疑,可从后面的历史发展来看,葛诚潜伏得很好。至此,燕王府对于朝廷来说已经毫无秘密可言。

    据清初历史学家谷应泰在其着作《明史纪事本末》中所说,朱棣曾经在建文元年二月到南京朝觐新皇帝。朱允炆在这个月内追尊他老爹懿文皇太子朱标为孝康皇帝,庙号兴宗。尊其生母吕氏为皇太后,册皇太孙妃马氏为皇后,立长子朱文奎为皇太子。朱棣此来,应该是来致贺的。

    当时朝廷上下都劝皇帝趁这个机会除掉燕王,可是朱允炆也有苦衷,毕竟还没有拿到朱棣造反的真凭实据。现在自己追尊老爹,给生母上尊号,册立皇后和皇太子,桩桩件件都是大喜事,此时处理燕王太煞风景。但是朱棣虽然平安返回了北平,并不代表朝廷打算放他一马。

    就在燕王回国不久,朱允炆令都督宋忠、徐凯、耿瓛率军分驻扎开平、临清、山海关。宋忠,锦衣卫出身,太祖朱元章的嫡系部下。开平位于北平之北,深入草原,是明初北方防线的关键节点。朱允炆给了宋忠三万大军,又从此前已经驻扎于此的燕山三护卫中挑精壮官军“悉选隶忠麾下“。临清位于北平之南,是京杭大运河中的重要枢纽。徐凯出身四川都司,...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