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调和的矛盾,加上安禄山手上兵强马壮,便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拉开了“安史之乱”的序幕。
安史之乱是大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这场战争使唐朝的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从此唐朝中央政府的权利急剧下降,再也没能恢复到之前的状态。
第三次“清君侧”便是元朝末年的孛罗帖木儿之乱。
孛罗帖木儿在与红巾军的作战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凭借战功他进入到元朝的权利中枢,然而却卷入了元朝朝廷内部的帝党与太子党的争斗中。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三月,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迫使元顺帝解除孛罗帖木儿的军权,四月又以孛罗帖木儿的不受命为由,联合扩廓帖木儿一起出兵攻打孛罗帖木儿。于是,孛罗帖木儿便以“清君侧”为名,成为元顺帝的外援,先后两次率兵攻打大都,后于七月攻入大都。次年皇太子再次发兵攻打孛罗帖木儿,这次他却被元顺帝派人刺杀而死。
第四次便是朱棣以“清君侧”名义发动的“靖难之役”。
明初朱元璋将除了太子朱标以外的所有儿子外加一个侄孙全部封为藩王,分封到地方以拱卫朝廷。本来他属意的帝位继承人是太子朱标,然而朱标却先朱元璋一步去世,无奈朱元璋便立朱标的次子朱允炆(朱标的嫡长子朱雄英早逝,所以朱允炆成为嫡长子)为皇太孙,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后,朱允炆顺利继位是为建文皇帝。
朱允炆继位后,听从齐泰、黄子澄等人的建议开始削藩。然而此时传到燕王朱棣的耳中,朱棣便以“尊祖训、清君侧,诛奸臣齐泰、黄子澄,为国靖难”的名义发动了靖难之役。经过四年的战争,朱棣打败朱允炆,成功登上皇位,从此大明朝皇位从朱标一脉移到朱棣一脉。而建文帝却不知所踪,成为明史一大谜案。
四次“清君侧”事件,只有朱棣成功了,他不仅是历史上唯一一位以地方反攻中央成功的藩王,也是唯一一位“清君侧”成功之人。可见“清君侧”的风险系数还是很高的。
和西汉面对的清君策极为相似,眼下的明朝朝廷里也爆发了新一轮的争吵,既然燕王朱棣提出了清君侧的借口,朝廷为了平息事情,总会有一个应对方案。
自古以来都是胜者为王的规则,只要你有足够的能力,你就可以号令天下,你就是大家所公认的王。所以有很多的君王都是通过后天的努力来登上宝座的,这里说的好听是后天的努力,实际上就是我们熟知的造反,只不过是穿上了一件华丽的外衣来掩人耳目。而在我国的明朝就有这样一位君主,因为不满自己侄儿的打压,居然假借“清君侧”的口号,明目张胆的起兵造反,而朱允炆也是很完美的跳入这个陷阱当中。
其实事情还是和朱元璋有点关系的,众所周知朱元璋也是一介农民,也是通过起义来打下的江山,所以他也是一个没什么文化的皇帝。这一点还体现在他在儿子们长大后才开始取名字,你说说这个人是有多么的无知。在他即位之后,就立下了太子朱标,而朱棣担任燕王之位,并且还分配到荒凉的地方去。这样一来难免会让朱棣心生芥蒂,但是好久不长朱标落了个英年早逝的下场,在这场政治纷争当中提前告退了。
这下可就把太子之位给空出来了,再说自己样样都不输朱标,肯定是我朱棣当选太子,在朱棣的心里是这么想的,于情于理都是自己稳坐这把太子之位。其实他却忘记了自己有一个固执的父亲,朱元璋一直都认为要让长子担任,如果长子不在了就要让他的孩子来继承,这算是什么神逻辑,恐怕也只有朱元璋能够想得出来了,这么一来朱棣你的美梦可就扼杀在自己父亲的手里了,就这样年少的朱允炆登基了。
朱允炆上位之后,由于年少不是太懂这些明争暗斗,因此需要大臣们的辅佐,但是朱允炆的心里也明白各个藩王的势力是不容小觑的,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藩王们远离天子脚下,有什么动作都不知道,况且他们手握几十万甚至于几百万的军队,足以撼动一个君王的帝位,要想将龙椅坐的更加的稳当,削藩就是迫在眉睫的,看来朱允炆也是深知其中的严重性,只能采取削藩来打压他们的势力,让自己高枕无忧。
朱允炆说时迟那时快,一想到这个办法就立马开始执行起来,将藩王们挨个收拾,但是轮到朱棣的时候,就没那么简单了。朱棣可不会轻易的交出自己的兵权,他还想要坐上龙椅呢,怎么会怕你区区的黄毛小儿。这里我们就要来欣赏一段朱棣装疯卖傻的表演了,当然也是这段精彩的表演成功的骗过了朱允炆。故事是这样的,朱棣在炎热的三伏天竟然披着大棉被还抱着火盆取暖,还一直嚷嚷着冻死我了,不仅如此朱棣还跑到大街上到别人家里吃饭,不管三七二十一抓起来就吃,于是朱允炆一位朱棣真的不正常了也就没放在心上。
不得不说朱棣的这一招真的是高啊,他能够放下自己的身段,忍辱负重并且不惜装疯卖傻来掩人耳目,正所谓成大事者,就要学会能屈能伸,朱棣能够放下脸面装疯卖傻,其实就是为了获得更长的时间来招兵买马并且强大自己的武装力量,在这一方面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朱棣,一个能屈能伸的朱棣,他懂得转移他人的注意力,利用别人的心理开展一场心理战术,并且还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转念一想,这里边也有朱允炆的问题,他实在是经历的太少了,并且也是疑心很重的,不然就不会掉进自己叔叔设计的陷阱当中了,你们说是不是这个道理呢?
这边来看,朱棣的这一举动就已经注定了自己终将是最后的胜利者,为什么会有这样说呢,且听我慢慢道来。这边朱棣在明面上通过装疯卖傻成功的麻痹了朱允炆,让他彻底对自己放松了警惕,暗地里却发展自己的实力,只要时机一成熟,就可以马上发起进攻,这个如意算盘打得确实不错,大家都被朱棣的演技所蒙蔽了双眼,这也是朱棣的过人之处,难怪他能够逆袭成功,顺利的登上帝位。
话说朱棣暗地里集齐兵马之后,他还大办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誓师大会,看来朱棣也是很在乎面子功夫啊,懂得通过这个来鼓舞人心,更绝的还在后头呢,他先是打出了“清君侧,靖国难”的口号,告诉大家现在是因为朱允炆比较年幼,不懂事呢,况且还不懂得太多的是是非非,容易被身边的一些奸臣所迷惑,而自己就是深受其害的一位,于是只能够带领着大家一起去铲除奸臣,这其实就是忠君爱国的行为。这段慷慨激昂的致辞让大家听的是愤愤不平,都在为朱棣打抱不平。其实我们也可以看出来朱棣很会鼓舞人心,当然啦他的演技也是在线的,自己想要造反却没有打着造反的旗号,反而是“清君侧”的爱国行为,于是众人都站在自己这一边。
于是朱棣就带领着自己的大部队出发了,经过他的鼓舞将士们都是万众一心,都死心塌地的跟随着他,就这样朱允炆完美的掉进了这个陷阱当中,朱棣表面上是大奸臣,实际上就是在造反,终于让他得逞了,朱允炆最后下台了,美其名曰的朱棣坐上了梦寐以求的帝位,这一切其实都在自己的计划之中,只不过是时间问题。看到这里我们只能对朱棣说一声佩服,自古以来帝王之争都是残酷的,而朱棣却轻而易举,手段实在是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