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五十四章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体礼仪,并下诏准许夏使进京。

    天子既已钦定议和,陕西前线的韩琦、范仲淹,就算再有宏图远略、再渴望马渡横山断元昊之臂,现在也只能望和而叹。

    似乎仁宗皇帝觉得现在宋、夏议和,实在有点对不住在前线呕心沥血、训兵练将的韩、范?要么是担心韩琦、范仲淹不同意议和,因此,仁宗皇帝在派梁适赴延州的同时,下诏赏赐陕西经略安抚沿边招讨使韩琦、范仲淹、庞籍三人钱各一百万,朕用钱封住卿等的嘴先。

    呵呵,仁宗皇帝此举,实在颇有乃父真宗皇帝的遗风:当年真宗皇帝想封禅泰山,担心正直的宰相王旦反对,于是便赐给王旦一坛名酒,王旦回家打开一看,却是满满一坛珍珠。王旦从此便不再反对封禅。此时的仁宗皇帝也大约就是如此,只不过,仁宗和其父皇比起来,一个是明,一个是暗。

    宋仁宗担心韩琦、范仲淹反对议和,并非没有他的道理,因为此时议和,势必让韩琦、范仲淹在前线所有的努力都功亏一篑,数年心血化为乌有。而且宋仁宗之议和,实在是只看到了眼前的一点利益,哪里象韩琦、范仲淹现在所想的,是大宋王朝长治久安、是帝国千秋万代的江山社稷?因此,当在泾原的韩琦、范仲淹得知西夏议和使臣已到延州后,韩琦便立刻向仁宗皇帝上书,提出了自己的设想:

    现在元昊即将接受议和,来人已称六宅使、伊州刺史,但用这样的官名,其意是想和朝廷分庭抗礼。臣等认为,元昊大言过望,他的话不可信,对于他不改僭号的请求朝廷则不可许,就算听任其称兀术,那也很值得朝廷警惕。

    ……

    臣等已经商议,想用一到两年时间,训练三、四万士兵,达到有令必行,阵伍精锐,再以归顺我国的番部士兵和正规禁军混编,则横山一带那些归附西夏的番族部落,我们就能慢慢征服,对于归顺我国的番部,命他们纳献人质,朝廷则给予其厚赏,让他们安居,我国承认其归属;对那些不肯归顺我国的部族,我则派精兵以武力胁迫,如敢抗拒,则予以消灭。我军公开出兵山界,做出要长期驻守的姿态,元昊得到这个情报,如果举全国之兵而来,我则据险以待,西夏大军携带的粮草有限,无法持久坚持,等西夏大军退散之后,我军重新再进,使西夏大军再集,每年这样出兵三、五次,元昊的军队多在河外,这样频繁的来赶来应敌,疲于奔命,则山界蕃部看到西夏势穷,无力给他们增援,而且这些番族部落离我较近,自然会归顺我国,我们则从番部选出有能力的首领,让他镇率各部,这样足以斩断元昊之手足。但还请朝廷要以平定大计为重,当军行之时,不以小胜或者小败黜陟将帅,则三、五年的时间,便可大功告成。还要诏命中外臣僚,不得动不动就对边陲事务说三道四,以免惑乱国家长治久安的大计。昔日我太祖、太宗皇帝辟疆四海,创下万世基业,我们如今以三到五年的辛劳再定西陲,这个时间还算长吗?契丹一旦得知我国有如此长远的谋略,必然会害怕,要全力保证两国盟约,不再滋生事端,那我国享拥太平之世,则指日可待了。臣等之所以提出对西夏过份的要求我国不必同意,正是因为有上述这种计划。

    臣等受圣上赏识,准备召臣等入内阁,自从西北有事以来,臣等在边陲三年,日劳月忧,岂会不愿西夏求和,臣等也能稍事休息?臣等并非愿意身处战争前线,而是因为西夏到现在仍然强梗未衰,狡诈善变,如果朝廷处置不当,一旦日后再兴悖乱,那中原就将面临大祸,而不只是今天的边患,因此,臣等不敢贪图自身安乐,而不顾国家之忧。希望朝廷在和与战问题上慎重处置,以为我中华长久之虑。

    韩琦、范仲淹奏折中的意思非常明显:不反对议和,但决不能以国家尊严为代价,必须让元昊俯首称臣,且以此彰显中国不惧使用武力的姿态。现在帝国已经有了明确的战略规划,并且还可通过对西夏元昊的军事打击,以收震慑契丹之效,从而换来帝国长久的安定。更明确地说,就是现在大宋帝国在军事上已立于不败之地,议和对宋是可有可无,完全可以不接受西夏的无理要求,屈辱求和。

    然而,怎奈此时的仁宗皇帝,却是无论如何也不想这场战争再拖下去了。可是,就在宋、夏双方对议和条件进行商讨的时候,北方的契丹却突然于此时横插一杠,陈兵夏、辽边境,并向宋国派来使臣,声称契丹将为宋国讨伐元昊,改变了不久前还主张宋、夏议和的立场,并要求宋国不可接受议和。

    最快小说阅读 M.bQg8.CC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