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的身份,掌有军国大事与中书、枢密院同议的权力。
与此同时,宋仁宗对负责言事的谏院和御史台人员也进行了调整:
集贤校理欧阳修为太常丞、知谏院。
集贤校理余靖为右正言。
王拱辰担任御史中丞。
但从宋仁宗对负有规谏职责及监察职责的谏院、御史台人员的任命上来看,帝国仁宗皇帝摆出的是一幅革故鼎新的架势。
帝国中央改组,身患重病的吕夷简免去宰职,虽然仁宗皇帝对他还颇为眷顾,但已经是顾问的身份了,到也能被人接受。
可是,这回宋仁宗把判蔡州夏竦给塞进内阁,却实在出乎了人们的意料。夏竦,本来在朝中那些自命清高的大臣心目中就是邪恶之辈,如今去了个吕夷简,却来了个夏竦,这不是才去一只狼又来一只狈吗?一时间,朝臣们群议汹汹。据说,时任国子监直讲、和韩琦、范仲淹等人私交颇厚的石介,在得知夏竦将进中央的消息后,心急如焚,连夜骑马奔走于台谏官们之家,四处鼓动大家坚决反对夏竦进中央,石介所骑之马为此竟一夕累毙。
很可能是石介的大力鼓动起到了作用。于是,当仁宗皇帝调夏竦任枢密使的诏书下达后,立刻便引来台谏官们的交章反对,其中绝大多数人的理由是:夏竦在陕西畏怯不肯尽力,每讨论边事,只是将大家的意见汇总而已,自己没有一点主见,直到朝廷派庞籍去督促,夏竦这才上了一道边论十策,而夏竦出外巡边,中军行营里随时还带着侍婢,为此几乎都酿成兵变。而且元昊曾在塞外到处张榜悬赏:有得夏竦之首者,赏钱三千。夏竦做为帝国前线的军事主帅,被西夏人如此轻视、侮辱,如今却让他入主中央,那边臣因此将会解体,国家也太没有面子了。
更有人把夏竦进京的帐又算到吕夷简头上:夏竦此人奸诈,心性邪恶,原本与吕夷简不和,吕夷简害怕夏竦的阴险,不肯引荐他入中央,现在吕夷简退而推荐夏竦,是为了消除他和夏竦之间的宿怨。陛下准备勤于政事,而却首用怀诈不忠之臣,这怎么能使国家有发展?也有人说夏竦交结内侍,朋比为奸等等。
夏竦在陕西无所建树,这一点宋仁宗很清楚。
夏竦屡次请解兵权,宋仁宗更是心知肚明。
但夏竦进中央,居然会遭到这么多朝臣如此强烈的反对,却让仁宗皇帝大感意外。
或许是朝臣们的交章反对,让宋仁宗觉得他天子的权威又一次受到挑战,从而更增加了仁宗呕气的决心,因此,尽管朝廷里反对之声一片,宋仁宗依然不为所动,拒不更改诏命。
而此时,早已想回中央的夏竦在接到调任诏书后,已经倍道兼程,赶到了京城附近。一时间朝廷舆论为之哗然,纷纷上书请求仁宗皇帝不要让夏竦进京入见。
新任右正言余靖上书:夏竦屡次称病请解职,今天陛下一说召用,夏竦即兼程而至,如果陛下不早下拒绝夏竦的决心,夏竦必会求陛下接见,到那时,夏竦叙恩感泣,陛下左右那些和夏竦交通的人再为他说好话,陛下很可能会被这些人愚惑。
御史中丞王拱辰更是当面劝谏仁宗皇帝,极言夏竦不可留置中央的种种理由。仁宗皇帝大为不耐烦,起身离座,丫的都瞎**什么,朕才是皇帝好不好?可是没想到王拱辰居然上前,一把牵住仁宗皇帝衣袖,坚持把话说完。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或许是仁宗皇帝觉得,即使他顶着众人反对硬把夏竦召入两府,但一个不被大家认同的枢密使也难以开展工作。于是,宋仁宗在朝臣们被气的七晕八素之后,终于下诏,收回了对夏竦的任命,并将大臣们反对他的谏章一古脑封给夏竦,改授其为吏部尚书、知亳州,夏老师啊,不是学生我不想用你,而是大家都反对你啊,你可别怨学生不念师生情份。
新任台谏官们取得了就职后的第一场胜利。
然而此时谁也没有料到,正是夏竦此次含恨离去,为日后帝国精英们实施庆历新政,埋下了一个致命的隐患。
最快小说阅读 M.bQg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