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颇有政治经验的老臣,论政治手段,陈执中足以和未来的夏竦抗衡,给自己提供一个平衡点。
宋仁宗招陈执中进京的安排,再次招来了苟延残喘的谏院官员反对。直使馆蔡襄、谏官孙甫,还想重演当初赶走夏竦的老剧目,上书仁宗,力言陈执中刚愎自用,不学无术,不可担任执政。
但此一时、彼一时,时过境迁,今天的宋仁宗已不是当初对言官言听计从的宋仁宗,于是,就在谏管的反对声中,宋仁宗愤然派出中使,带着委任陈执中为参知政事的敕告急赴青州,并让中使告诉陈执中:“朕用卿,举朝皆以为不可,朕不惑人言,力用卿耳!”
第二天,当谏官们上殿,仁宗皇帝带着满脸不屑的冷笑,抢先拉出话头:你们是不是又来对朕说,陈执中这个人不可用啊?可是朕已经派中使召他进京了!
似乎谏官们从未见仁宗皇帝有过如此神情,面对天子的威严,谏官们退却了,再也不敢多说一句话。
就在仁宗皇帝一改过去从谏如流、在陈执中任用上大行独裁的时候,宋、夏两国的议和条约也到了最后的签署阶段。宋仁宗庆历四年十月,西夏元昊送来了议和誓表,答应对宋称臣,两国和约规定:
大宋帝国每年赐给西夏绢十三万匹;银五万两;茶两万斤;
西夏向宋进奉乾元节(皇帝生日)时,再回赐银一万两;绢一万匹;茶五千斤;
来贺正旦(春节),回赐银五千两;绢五千匹;茶五千斤;
中冬赐时服银五千两;绢五千匹;及赐臣(指元昊)生日礼物银器两千两;细衣等一千匹;杂帛两千匹。
至此,宋、夏历时一年之久的议和,终于随着元昊和宋仁宗的各自让步而达成了协议。
大宋王朝抗御西夏的战争至此算是暂告了一段落,由此引发的大宋王朝旨在富国强兵的庆历新政,也至此终于走到了尽头。
然而,新政首脑们的行政职位,现在尚未退出帝国政治舞台:
范仲淹,仍然是帝国中央内阁的参知政事。
富弼,也仍然是帝国中央内阁的枢密副使。
还有新任首相杜衍。
不知杜衍是出于对当初宋仁宗推行新政、曾下手诏给他的感激?还是出于对新政发自内心的支持?抑或,是他当初在三司负责裁减冗吏,对国家养着那么多无所事事的官员有刻骨铭心的感受,一心要为了国家?因而,杜衍自担任首相后,竟然死抓着“抑侥幸”不放,屡次封还仁宗皇帝内降给某些人授职的恩旨,以至于宋仁宗不止一次感叹:外人知道杜衍封还了内降,其实,凡是有求于朕的,朕每次都因为杜衍不好通融,打发回去的人远比他封还的多的多!
庆历新政已经是日暮西山。
新政的支持者们,也必须接受这个严峻的现实。
最快小说阅读 M.bQg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