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更精彩,手机直接访问 M.bqg8.cc
八、带工资的“知青”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的试点,至本世纪初的全面铺开,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去当“乡官”、“村官”的工作已经走过了十几个年头。因为这些去农村的毕业生,都是由各级财政发工资,所以社会上又有人称他们是带工资的“知青”。
从这一新鲜事物的出现,就一直伴随着正反两方面的意见予以肯定和否定。正方的观点认为: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去一可以拓宽就业的渠道,缓解我国日益增长的就业压力;二大批有文化、学有专长,又年轻的知识青年去充实乡村两级班子,对改变长期以来这两级班子文化低、过于本地化的弊端是根本性的进步;三这些一开始就到最基层岗位锻炼成长的年轻干部,为各级领导干部新老交替、薪火传承、后继有人打下了良好的人才基础。反方的观点认为:大批大中专毕业生,特别是相当部分是城市里的学生到乡村两级工作,一是无形中挤占了农村青年的岗位,加大了农村青年的就业压力;二是这些毕业生有文凭,一开始就有了较高的起点。特别是有的地方,明确规定这些乡村官一到位,就要给他们相应的职务,如大学学历的可以一上岗就当乡村长助理,有硕士学位的一上岗就要对应副职实职。这样做的效果,极大的打击了原在乡村两级岗位上辛辛苦苦干了大半辈子的本地干部的积极性。是保护了“一小撮”,打击了“一大片”。三是这些毕业生,特别是外地生,短期行为明显。大多数是想利用这个职位作跳板,不到几年将相继离开,对乡村两级班子的长远建设和发展没有多大益处。
尽管这些大学生乡村干部在现两级班子中的比例还不是很大,绝对人数也不是很多,据不完全统计,现全国还是在五十万人左右。与当年上千万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比,相差悬殊。但这些人的一下乡,就给广大的农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些质的变革,可谓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小村官告倒了大矿主
小村官的个子的确太小,二十四、五岁的男青年身高才1米60,体重没有超过45公斤。细脖子、细腿、细胳膊,整个模样在人高马大的村老支书面前,就是永远长不大的孩子。
小村官出生在江北市的近郊,他家农村分田到户的几亩地,三十年前就被城市的不断扩大征用。当时家里得到一笔为数不多的补偿费,好像早就不知用到哪里去了。于是父母早早就去了苏南打工,一去就去了二十多年。他哥哥长到十岁也跟着父母去了打工地读书,边读书边打工。那年在外的父母,在打工地偷偷生下小村官。不知是精神紧张,还是营养偏差,小村官生下时才三斤半。因没有准生证,小村官在外长到6、7岁,才回到老家爷爷身边读书。据说是正赶到一次全国人口普查,爷爷缴了几千元钱,才帮小村官补了个正式户口。大概是小村官自知自己的身体条件差,就埋头读书,一读就读到江北学院的新闻系。也是因为他的身体弱,所以父母也就没有逼他早早去外打工挣钱。
在江北学院读书的小村官,不仅在写作上初露锋芒,大二时就参加了学院的文学社,而且也是学生会的积极分子,大三时就担任学生会的宣传委员。由于他品学兼优,临毕业时他成为了一名候补中共党员。更由于小村官在校时,就在市的新闻媒体发表了不少作品,所以未经考试,小村官就被《江北日报》破格录用为合同制编辑。原本小村官应该是放在第一线去的活跃新闻记者,但他的矮小个子的确会影响到报社的形象,所以报社还是把他安排作编辑,在“民生版”专门处理“读者来信”。别看“读者来信”事小,却是社会问题的晴雨表。就像有些刚提拔的干部要去“信访局”先锻炼半年一样,信访就是一个了解社情民意的最前沿窗口。小村官在处理这些来信中,看到了当今社会的很多热点和焦点。他工作认真、勤于思考,将这项工作完成的很到位,没有给报社带来一点麻烦。在报社的第二年他就顺利地转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也正在这一年,...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