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十一章 “道”与“道境”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上士,中士,下士,都是这层境界无所谓贵贱,因为“道”是无处不在的。。。

    这层“学道境”者,认知了“道”的存在,进而学之。无论是“勤而学道”的上士,还是“若存若亡”的中士,亦或者是“笑而学道”的下士。

    这些都是学道,人生一生都在学习,学习这个世界,学习自己本性。。。人的一生都在“道”中,哪怕你停留,或者倒退,前进,你都有学到什么东西,或者学到“什么都没有学到”。。。

    凡人道境第三重“养道境”,养道,顾名思义,就是“养”,”认知”到“道”,而“学习”“道”,再坚持“养”“道”。。。

    凡人都是止步于这层,不能再进一步,突破自己凡人的“道”,进而获得天地的“道”,受天地赐予“神通”。。。

    养道,就是坚持自己的坚持。至死不渝。万死不辞。直到接触到“道境”的第一重“触道境”,就是真正接触大道了,哪怕仅仅是接触到“道”的一鳞半爪,九牛一毛,这一鳞一毛中的亿万分之一。。。

    如上士,坚持勤而学之。。。

    中士,继续若存若亡。。。。

    下士,继续大笑之而以为道。。。。。

    这些都是第三重的“养道”,人心杂乱,世间繁华,诱惑人心。。。又有几个人可以自始至终坚持自己呢???

    就像庄子:庄子说,道自由地存在并且自由地创生万物,但什么是道,看不见,摸不着,既不可说,也不可闻。如过勉强地要说什么是道,只能把它称为“无”,这个无,不是空无的无,而是没有任何规定性,是无限的无,它超越时间,超越空间,成为永恒和无限。

    庄子对道的探寻,最终目的并非为了探索世界万物的本原及原因,更重要的是要以道来说明人的存在,以道来诠释人生,体现生命的意义。所以,庄子的道既体现了宇宙的本质,又包含了人生的真谛,对道的把握关系到人是不是自由的存在。

    在庄子看来,人可以通过对道的体认和把握来实现自我超越,所以庄子笔下的神人、真人、至人都是有道之人。

    “道”看不见,摸不着,抓不住,却又无处不在,屎溺,泥土,石头,花草,空气。。。。。。

    哪怕自己本身也是“道”,所以坚持自己的人才会“触道”,接触真正的“道”。。。

    人的一生有如一滴水,从饱满丰润逐渐蒸发殆尽,因此迫在眉睫的问题是:“如何让一滴水不要干涸?”答案只有一个:“把它丢到大海里去。”大海所象征的正是“道”。人若回到道中,不仅所见无一不美,自身也将得到真正的保全。庄子在《庚桑楚》篇中说:“谁能了解有、无、死、生本来是一体的,我就与他做朋友。”我们不妨以此自许,希望能与庄子“相视而笑,莫逆于心”。。。。。

    “道”就是如此简单,又如此困难。。。。。。

    最快小说阅读 M.bQg8.CC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