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更精彩,手机直接访问 M.bqg8.cc
三日后,吴帝下诏,开大朝会,京中五品以上官员皆参加。
文臣武将各列两旁,待吴帝在龙椅上坐下,众人跪下三呼万岁后朝会开始。
如今边关战事结束,中原再次一统,除了零星的剿匪之外,整个大吴已经没有战事,孙氏的江山已经坐稳,是时候论功行赏了,经过数位大臣商议奏请吴帝后,便有了今天的册封群臣。
重头戏是封王,皇长子孙慎独已被册立为太子,皇二子孙慎言封肃王,封地凉州;皇三子孙慎行封秦王,封地秦川;已故皇子孙慎举追封烈王,迁葬皇陵,其子孙天禄继承王位,封地江东平州;皇四子孙慎止封燕王,封地幽辽两州,其余受封的四位未成年皇子分别是,越王孙慎学,蜀王孙慎思,赵王孙慎微,楚王孙慎游,亲王非皇子不可封,可承袭三代,三代后降为郡王世袭;吴帝孙氏在江南也算是望族,但其自幼父母早亡,家中仅有一妹妹,兄妹二人自幼相依为命,为了让妹妹孙玉清能长留身边,因此特封为金陵公主,金陵府就是她的封地,同时为了加强皇族的影响特将一干叔伯兄弟册封为郡王,以一县作为封地,可承袭三代,并言明此乃特例,往后郡王非军功非孙氏不可封,以此激励王族子弟,并选了一位德高望重的族老为宗令组建宗府,以管理王族子弟;同时还册立了十二位国公,三十六位侯爵,一百零八位伯爵,同郡王一样,公侯伯同样非军功不可封,三代承袭后降一级而后逐年降一级,直至沦为平民,如此做也是为了避免子孙后代躺在先人的功劳上不思进取,沦为米虫;其它文臣也都因功提高了品阶或大量金银的赏赐。
吸取前朝教训,大吴并未设立丞相和大将军的职位,防止一人做大危及皇权,因此设立内阁和军机处,内阁设六人,一名首辅,一名次辅,四名内阁大臣,同时须有一位皇族入阁,首辅只能做五年,五年后或新进或轮换,军机处同样设五人,一名军机大臣,四名军机处行走,军机大臣入内阁,非战时军机处受内阁节制,内阁总领朝中大事,一但出现内阁分歧过大无法达成一致的事在奏请圣裁。同时设御史台及大理寺,负责监察百官和掌刑狱案件审理,不受内阁节制。
内阁下设六部,吏部、刑部、户部、礼部、兵部、工部,总理全国大小事物。
同时吴帝下诏太子领吏部尚书之职入内阁,肃王领礼部尚书之职,秦王领户部尚书之职,燕王领兵部尚书之职入军机处,如此安排让朝中大臣有些摸不着头脑,若是吴帝不满太子何以让他入阁,可要是满意,外封亲王按理应该早早遣回封地,而不是委以高位,这样不免助长其声势,长久下去恐怕会滋生不臣之心,但是此乃帝王家事,群臣只得三缄其口,装作不知。
吴帝能在十多年年的时间从一个将军爬上帝位,所经历过的明争暗斗数不胜数,被他踩在脚下的尸骨不都是敌人,帝国新立吴帝便北抗草蛮,留下太子监国,不到两年的时间全国上下的官员进半更替,金陵城三品以下官员进八cd曾拜见过太子,或许太子并无异心,但是朝堂之中一人独大不是幸事,若在不设法消去太子权柄,假以时日,未尝不会出现父子兵戎相见的一天,但此事不能由吴帝做,他做太子东宫之位必然生变,乃至动摇国本,所以其他几位亲王便是最好的选择,肃王燕王领兵多年,军中大半将领都是其二人心腹,如今帝国新立,战事刚完,还未到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之时,军方的实力并不比文官的弱多少,加上吴帝从中挑拨必然会引发争斗,到时候吴帝出手各打五十大板,朝堂之势尽归吴帝手中。
神武三年,新年刚过,大吴第一次年会,秦王按吴帝的意思在大朝会上上奏迁都秦川,定都洛城,此事早在立国之初就以定下,之所以现在才提出,是因为洛城皇宫及新城才扩建完成,朝廷早已定好的事自然无人反对,秦王刚回到队伍,御史丞便站了出来,弹劾太子
越制,百齐作为第一个臣服帝国的蕃国,向朝廷纳供之时竟不是通过礼部上表觐见吴帝,而是去奏请太子,太子竟然也全然不顾礼法宴请了百齐使者,私自收受百齐使者重礼,有贪赃枉法目无君王之嫌。
御史台并不是针对太子,只是有人将太子的把柄递给了御史台,此事也是御史的职责,所以御史丞不得不站出来弹劾太子。
吴帝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