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归园田居4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悒中回过神来,听到这话只觉莫名其妙,高声道“兄长归隐自是高义之举”

    当然他说得在大声楚棠也听不见,她继续cue流程

    所谓“端居耻圣明”,换句话说,陶渊明选择归隐的行为是不是反映了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

    “荒唐陶潜是义士,这问题是折辱”

    王绩坐不住了,他归隐田园便是效仿陶渊明,若陶渊明是消极避世,他是什么

    王维也摇摇头“虽然不是很认同的他的行为,但陶潜品性自是无可置疑,楚姑娘怎会有此一问”

    苏轼难得没有笑“先生高士,岂可用消极一词来评判,曹孟德纵有天下归心之志,然而失节于汉,怎么及得上陶公高义”

    很明显,苏轼破防了。偶像的人格都被侮辱了,这绝对不能忍。他无师自通开启拉踩大法,连带着对前面提到的曹操都没有好脸色。

    未央宫。

    刘彻一脸淡定地开始看戏,很明显后世之人对这个陶渊明非常推崇,那么有此一问不过是寻个由头为后面张本,这种话术他当皇帝都用烂了,欲扬先抑,欲抑先扬,都是套路。

    董仲舒学习儒家经典,又担任授业之师,倒是对这个问法报以会心一笑,夫子有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循循善诱,方是为师之道。

    只能说,这波还是众位诗人代入感太强了,以至于被情感蒙蔽双眼,倒不及其他局外人清醒。

    我们知道,评价一个人要有综合视角。关于陶渊明,我们很容易给他打上一个隐士的标签,这样当然方便,尤其是在应试教育之下。

    但“打标签”意味着陷入定势,如无意外不会再特意去了解,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虽然学过不少陶渊明的诗,但他对我们来说仍然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曹操对这个“综合视角”的提法十分欣赏“以点观人,其人不全,对一个人的评价怎么能以偏概全呢”

    显然,他是对那些骂他是汉贼的人非常不满。

    刘彻也理解这段话了:“打标签,陷入定势,比如说秦始皇的标签是暴君,所以后人便陷入始皇帝是暴君的定势”

    底下大臣纷纷捂脸,有点道理,但又好像槽多无口。陛下您是不是忘了水镜里的后辈显然对始皇帝颇有好感,说不定人家在后世不存在“暴君定势。”

    “应试教育,是在说他们的科考”这是研究科举研究出条件反射的贞观朝。

    “不错,先生不只是隐士,还是征士节士”反应过来的苏轼开始给偶像正名。

    所以借这首诗,我们要重新了解一下这个人。大家都知道陶渊明有一个从出仕到归隐的经历,我们前面着重讲了两段,分别是他第一次和最后一次出仕,但据考证,这中间他至少还出仕过三次。

    陶渊明执杯的手一顿。

    文史哲不分家,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还是先来扒一扒历史。

    历史

    众位皇帝陛下一下子警觉起来,当即吩咐左右准备记录,曹操等几方势力亦神情严肃,试图从中听到更多与自己时代相关的事。

    陶渊明是东晋诗人,前面还有西晋和三国,我们就从老板说起。

    赤壁之战失败后,老板无力南下,主要势力还是在北方。孙刘友好靠曹操,老板打退了,孙刘联盟就要开始撕逼了,这后面又发生了一系列的事我就不多说了,反正大家都知道,不知道就去看三国演义,当然能看三国志更好了。

    等着听后续的曹操孙权刘备等人

    你别不说啊你好好讲讲啊你们知道我们不知道啊合着我们等了半天就等了个这你这个后辈到底懂不懂什么叫尊重祖宗啊

    破大防了。

    罗贯中寻思了一下,自己的书在后世大概也许好像非常有名

    啥也不说了,水镜结束连夜肝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魏文帝果然不欺我

    最后老板封魏王,都邺城,统领北方;刘备在川蜀;孙权领江东称吴王。虽然这时候汉献帝还是天子,但明显已经成了一个吉祥物,所以实际上是魏蜀吴三分天下,这就是大家熟知的“东汉末年分三国。”

    但是三角形不愧为最稳定的图形,结果就是他们仨谁也奈何不了谁,哪边都不能统一天下,反倒被司马家一把摘了桃子。

    曹刘孙:

    插入书签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