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归园田居7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使金国,路过汴京的感慨。

    “啪”预知的杯子重重落到地上,赵匡胤眼前一阵发黑,几乎站立不住。

    “陛下”内侍慌忙想要上去搀扶,离得近的赵光义一把将身边的皇帝扶住,故作紧张道“皇兄您没事吧”

    赵匡胤气得浑身发抖,血气上涌“汴京金人占领了汴京。这帮孽障,简直简直愧对祖宗”

    即使开始已经听到了南渡,再得知汴京沦陷也仍旧给赵匡胤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更何况这首诗,寥寥几句,浅显直白,却字字沉痛,几乎扎进了他的心里。

    但这还没有结束。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这是陆游笔下,沦陷区百姓痛苦而又无望地呻吟。

    赵匡胤赤红着眼,已经说不清是痛还是怒,赵氏子孙,无德啊

    南宋,山阴。

    赋闲在家的陆游痛苦地佝偻下身子,一手盖在眼上,似是想要掩盖内心的创痛。他的另一只手上捏着一张诗稿,被捏住的一角几近残破,墨色的“王师”二字近似鲜血淋漓。

    王师,王师何日才能北定中原

    咸阳。

    嬴政也被诗中传递出的沉痛情绪所感染,不过他心里还有些疑惑,前秦,又是什么国家那异族,竟敢以“秦”为国号

    始皇陛下愤怒了。

    大明宫。

    李世民为诗中的百姓苦楚难过,他想起当年征伐所见,乱世之中百姓岂有安乐之所更何况那宋人还在异族的统治之下,怕是水深火热。

    “这宋朝,怎会沦落至此”长孙无忌颇有些恨铁不成钢地摇头,诗里的血泪隔着文字依旧刺目惊心。

    李世民突然反应过来,满腔怒火“唐宋唐宋,宋夺了我李唐天下,就是这么糟蹋的”

    只是南北朝毕竟是礼乐崩坏的时代,桓温毫无疑问也想造反,最后被王谢家族联手摁下去了。桓玄,史书记载长得很帅,但因为父亲晚节不保,所以开始一直是被怀疑的对象,二十三岁才开始当官,最后在荆州站住脚,陶渊明就是在这里投奔他的。

    当时,朝廷里最大的奸臣是司马氏的亲族司马道子,桓玄跟司马道子有过节,陶渊明觉得桓玄能力大,肯定能搞定司马道子,拨乱反正。他决定在桓玄手下好好实现自己的抱负。

    第二年,江南出了件大事,就是我们前面提过的孙恩起兵了。桓玄想去讨伐孙恩,派陶渊明出使建康,向朝廷请旨。但是朝廷百般阻挠,里面就有司马道子的掺和。陶渊明看到司马道子父子挟制皇室、专横残暴,当下那一颗热心就凉了半截。

    “哼,朝廷危急,司马道子父子还把持朝政,弃国家大事于不顾,实在该杀”

    刘彻寒声低斥,从讲到司马氏篡魏开始,他的脸色就没好过。

    后来孙恩进攻京口,逼近建康,桓玄就不管了,直接起兵勤王,孙恩败走,桓玄势力进一步扩大,控制了整个长江中上游地区,已然成为东晋王朝最大的威胁。

    陶渊明一看这不行,你要拨乱反正我可以跟着你,但你要造反,我就不能跟着你了,于是找了个借口,辞官回家了。这一次出仕,陶渊明又一次看清了官场人心的黑暗。

    当然了,从我们的视角看,这垃圾司马家反了就反了,反正一家子神经病,得国不正就算了,还没有统一王朝的气度,开局即巅峰,一路走下坡,最后闹出五胡乱华的烂事,这种家族凭什么染指帝位啊,有他们真是中华民族的福气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朱八八一致点头骂得好这种烂家族就不配当皇帝。

    一直以东晋遗民自居的陶渊明苦笑一声,花白的头发在夜色下愈显凄凉“我岂不知晋室污浊,然则我之曾祖受先皇帝深恩,我岂能不思回报,与乱臣贼子为伍况那桓玄,亦并非大义之人。”

    颜延之心中亦是不好受,握住他的手轻声安慰;“兄长”

    陶渊明摇摇头,复又将酒斟满“也罢,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桓玄最后果然攻入建康,改元大亨,把持朝政,官居大将军。他上请率军北伐,但这其实就是做做姿态,因为上书之后他就暗示朝廷下诏不准,然后自己装作遵从诏令的意思不去,玩得好一手自导自演,就很难评。

    刘彻没忍住翻了个白眼“狼子野心。”

    嬴政沉着脸点没说话,下限太低,确实挺难评的。

    王翦蒙恬等将领代入了一下,国土沦陷,自己手握重兵却无动于衷只知夺权还没想完几人就齐齐打了个冷战,不用陛下动手,他们自己就没脸了。

    后世的道德底线,真的是很低啊

    晋书宣帝纪曾经记载了这样一件事,说晋明帝司马绍曾经问王导晋朝是怎样取得天下的,王导历述司马懿以及后来司马昭弑杀高贵乡公的事情,晋明帝羞得把脸伏在床上,说,照你的话,晋朝的基业哪得长久

    晋明帝司马绍,是东晋的第二位皇帝,性情孝顺,聪明有机断,仅仅在位三年,却能凭借弱势之中央,成功制衡权臣世家,推动了南方社会的稳定。也是他,说出了那句令当时后世无数人落泪的“举目见日,不见长安。”这样的人,在司马家也是难得了。

    以至于千年之后,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还不无遗憾地感慨“明帝不夭,中原其复矣乎”可惜,历史就是这么残忍。

    插入书签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