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 72 章 念奴娇9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     王安石有感北宋积弊,锐意革新,推行变法。有变法党就有守旧派,以变法为界,朝堂分为两派,两派争锋相对,这样就很容易形成党争。很不巧,苏轼属于守旧派。

    沈括一拍桌子“我就说是王安石陷害苏轼”

    北宋。

    几个皇帝的脸色都有些差,尤其是赵匡胤,宋以唐五代为鉴,唐朝党争惹出的烂摊子他读了不知道多少遍,此时听到自己的后代也闹出了党争,更是气不打一处来

    “一个个的是想气死朕”

    他先入为主喜欢上了苏轼的文字,倒也没贸然对王安石扣除臧否,因为他听到了前面几个字北宋积弊。赵匡胤揉了揉额角,他觉得头疼了,水镜对大宋,迄今为止不曾说过好话。

    新党势大,先前苏轼就因为反对新法而遭诬,自请出京外任。苏轼每到一个地方都勤政爱民,颇有政绩。他还在徐州治过水,大家翻苏轼的百科就会发现他还有一个称号是水利专家,水利部官方认证的那种苏轼真的好厉害啊

    楚棠情不自禁地感叹了一句,惹得众人忍不住发笑。

    终南山。

    杜甫眼中含了几分打趣“这种语气,先前只在提到太白兄的时候出现过。”

    “提秦始皇时不也有过么”

    李白老神在在地反驳。

    说罢自己忍不住先笑了起来,楚棠的好恶表现得太过明显,倒是难得一见的坦诚,不过嘛,秦始皇和苏轼他也挺欣赏的,李白在心里给自己的后辈粉丝点了个赞,眼光不错。

    杜甫也只是玩笑,说完便不再在意,转而认真道“楚姑娘所说的水利部,是后世专司水利之部门能在千年之后仍得一专家的称号,苏轼其才不小。”

    中唐。

    白居易也深有同感“治水是利国利民的好事,苏轼虽出官,倒是确确实实为百姓谋了福祉。”

    知晓自己的人生经历后,白居易对京官也没有什么执着了。京中多故,倒不如为政一方,多为百姓做些实事。

    宋朝。

    苏轼被夸得连连摆手,但嘴角却是扬了起来。主位的苏洵捋着胡须看向自家儿子,脸上露出几分满意

    “不错,水利于国于民都是好事一桩,我儿做得好。”

    能不好吗后世朝廷都认证的专家。要不是碍于在两个儿子面前,苏洵都想放声大笑了。看到没我儿子,词写得好又会治水,争气

    苏辙也笑道“兄长高才,弟当谨学。”

    苏轼从容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本不值得言说。后世既言我于水利一途颇有心得,我日后便多钻研些吧”

    未央宫。

    刘彻撇撇嘴“倒是讲讲苏轼是怎么治水的啊”

    得不到这样的人才,好歹也给介绍点方法啊

    和刘彻抱有同样想法的还有李世民和赵匡胤,不过赵匡胤还有一点暗爽,名扬后世的水利专家,他大宋的

    “哼,所以是哪个新党构陷苏轼”

    dquo”

    “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却被新党指为“愚弄朝廷,妄自尊大。”还说他“衔怨怀怒”“指斥乘舆”。乘舆代指皇帝,这是在说苏轼以下犯上了。

    另一方面,他们还称苏轼只要一遇到水灾旱情、盗贼相侵,就会将责任归咎到新法上,说他对新法的喜怒皆形于色,而他的那些讥讽文章也风行于世、流传甚重。

    这一番进言,皇帝自然大怒,下旨将苏轼送到御史台严查。而新党奸小也在苏轼下狱期间不遗余力地搜罗罪证,所谓的“罪证”,便是苏轼的各类诗文。

    “啪”

    苏辙手中的杯盏滑落,瓷器碎裂的声音尖锐地响在三人心头,苏辙讷讷不能言“这分明是欲置兄长于死地”

    苏洵叹了一口气“仕途风波交恶,子瞻又深陷新旧党争,岂是好相与的”

    他忽然有些怀疑自己携子出川的正确性了。

    苏轼默然,话题中心的他第一反应是愤怒,可未发生的事,愤怒又有什么用呢他拍了拍弟弟的肩膀,仿佛是在安慰,又像是不屑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中唐。

    白居易脸色难看“又是因诗言罪。”

    他想起水镜先前透露的,权贵以新井诗诬他,不由得对苏轼生出了几分同病相怜之感。

    秦朝。

    嬴政自是看不起这些大臣党争的手段,当即冷哼一声“净整些上不得台面的东西。”

    那王安石手下若尽是这般人,如何能成得了大事

    神宗年间。

    王安石冷着脸一拍桌案,既气苏轼口无遮拦露才扬己,又气新党诸人的阴私手段。他虽执拗,却是君子持身,对事不对人。到底是何人如此构陷苏轼他将手下的人一一想过,在心里锁定了几个名字。

    几乎瞬间,名满天下的诗人就成了阶下囚。苏轼后来记下他的关押之所,是一个伸手即可触顶的阴暗潮湿的小囚室,屋顶开一扇小天窗,苏轼困在其中,如同被囚禁在深井里,眼见只有窄窄的四角天空。

    他是否想起了自己的曾经呢

    二十一岁,他得到主考官、文坛巨擘欧阳修的揄扬,后来参加制科考试,又位列第三等,按制,一等、二等本是虚设,苏轼其实就是第一名,百年一见,喜得宋仁宗连呼自己为子孙选到了宰相之才。帝王金口、前辈称赞,自己又才华横溢,这样的人想不成为顶流都难。

    好家伙

    众人倒抽一口凉气,这苏轼,有点东西啊

    欧阳修喜不自胜“苏轼果然是大才”

    他抽出一张纸来,提笔腕动如飞。梅尧臣不由得奇道“你这是做什么”

    欧阳修头也不抬“给苏老泉写拜帖,我的学生,可不能被别人抢先了。”

    梅尧臣

    如果没记错的话,苏轼马上就要参加科考了吧你还是主考官吧板上钉钉的事还担心被别人抢了先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