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 85 章 永遇乐、声声慢6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着陛下口谕。他们不暇多想,慌忙行礼,垂首听宣。

    “陛下口谕,命辛大人即刻入宫,不得有误。”

    这辛弃疾领旨,觑着这传旨太监的脸色,试探着问“不知陛下此番急召,所为何事”

    内侍是个机灵人,难得的是心性纯正,听了水镜的讲述,对辛弃疾早生出几分敬佩,当下便笑道

    “这小人就不知道了,只是小人看着陛下神色焦急,这不,就马不停蹄地赶过来了。”

    “公公稍待,且用杯茶水,待我换件外袍再入宫面圣,不置可否。”

    “当然,当然。”内侍满口答应。

    辛弃疾颔首谢过,令人引着他们去前厅歇息了。陈亮扬着脖子,确定人走远后便回过头来,有些焦急地说道

    “幼安兄,陛下此次传召,也不知是福是祸。莫非是看了这词中影射,心生恼怒”

    他并非杞人忧天,虽然宋朝的文字狱没有后来明清两朝那样恐怖,但没有皇帝愿意被指着鼻子骂,这也是文人写诗作词多用典故的原因之一。

    辛弃疾微一沉吟,开口道“陛下是圣明之君,应当不会如此。我先入宫看看,再思应对。”

    他心里还有些隐隐的期待没有明说,如果是,陛下听了楚姑娘的讲述,再燃壮心,那该有多好。

    四十三年间,他有近二十年被闲置,而被任用的那二十多年,又有差不多三十七次调动。他有军事之才,朝廷非让他在内政上消磨;他在内政上屡有功绩,却又被权贵弹劾。这把铁剑,就这样时而被烧红捶打,时而又被掷入寒水之中。

    按理说,宋孝宗赵眘是最有望帮南宋、帮辛弃疾实现愿望的人。他是赵匡胤的后代,不像高宗赵构那样懦弱又摆烂,早年还组织过隆兴北伐。

    南宋。

    听到自己名字的赵眘不由得一愣,水镜不是,要骂他吧

    北宋。

    赵匡胤冷哼一声“还知道北伐。”

    要不然他这个祖宗就要被气死了

    不对等等赵匡胤的后代,这大宋的后世之君,哪个不是他的后代,也值得单独一说难道有人篡位赵匡胤眼神一凝,他兄弟不多,若当真有心篡位他猛然抬头,审视的目光锁定一旁的赵光义。

    赵光义被他看得心脏直跳,几乎一瞬间觉得自己的龌龊心思无所遁形。强行镇定下来,他赶紧举手表忠心

    “皇兄您别看我啊,臣弟对您可是忠心耿耿,您怎么一下子就怀疑到臣弟的身上了说不定是后朝的事呢”

    赵匡胤怀疑地看着他,赵光

    义半点不怵,硬着头皮和他对视。赵匡胤放下心来“谅你也不敢。”

    话是这么说,却到底是存了几分疑虑。

    但由于主将之间互相倾轧,北伐最终失败了,又与金朝签订隆兴和议,主和派重又占据上风。辛弃疾很坚定,上书皇帝并当时的宰相,客观分析宋金局势,制定了详细的战略计划,鼓舞斗志,坚定他们的必胜信念。嗯听起来有点像论持久战

    人才啊人才啊

    秦皇汉武等人盯着水镜,恨不得穿越到宋朝把人给抢过来。

    然而宋孝宗壮心已失,对此的表示是已阅不回。辛弃疾对此非常郁闷,却也无计可施。不过宋孝宗也没有彻底摆烂,他开始专攻内政,将辛弃疾派到地方。君王的态度会影响朝臣,于是朝野主和的论调又甚嚣尘上了。

    辛弃疾在地方干得不错,可是心中到底不平,他忘不掉扬州路上的烽火。后来孝宗退位,宋宁宗赵扩即位,形势日艰,辛弃疾又被罢官隐居。半生磋磨,他只能再梦中,再回到那吹角连营了。

    楚棠放出那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壮烈而又悲愤的词作引得众人又是一阵感伤。义士弹铗,宝剑悲鸣,为那个“报国欲死无战场”将帅词人悲鸣。

    他的心中放不下的始终是家国天下,所有忧思俱与国运相连。他写摸鱼儿,用“君莫舞”告诫朝中奸佞,忧心忡忡的,是“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烟柳斜阳,恰似日薄西山的南宋朝廷。他准确地预见到了危机,却又无能为力。

    开禧三年,也就是写完永遇乐之后的第二年,朝廷再次急诏辛弃疾,他有心成行,却重病在床,难遵诏令。

    公元1207年,秋九月,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老病交加的辛弃疾仿若回光返照一般,用尽全身力气高呼两声“杀贼杀贼”溘然长逝。这位词坛的飞将军,只能是词坛之将了。

    楚棠的声音带着叹息,似乎有无尽的怅恨,穿越了时光也没有半分消歇,就这样沉重地响在所有人心上。

    南宋。

    独自留在院中的陈亮早已躬下腰,扶着桌案大哭起来“真鼠枉用,真虎可以不用。幼安兄,你苦啊”

    北宋。

    李清照哭得眼睛都红了“如此男儿,一腔赤诚,怎么会落到抱憾终生的地步”

    苏轼王安石欧阳修等各自悲伤,不是不曾见过听过壮志难酬的诗人文士,可在沉重的家国悲哀之下,没有人能似辛弃疾这样悲壮。

    唐朝。

    李杜元白等俱是一叹“辛弃疾可为官、为将,可偏偏最终成了一个词人,可悲,可叹呐”

    一时间,他们似乎在辛弃疾的身上照见了自己。可他们的遗憾尚有后人言说来偿,但辛弃疾呢那是国耻难雪,北伐无望。用楚棠之前的话来说,他是宁愿不

    要这词坛飞将之名,而只愿驰骋疆场,一雪国耻啊

    辛弃疾少时,曾由祖父辛赞教养长大,祖父崇拜名将霍去病,所以给孙子取名弃疾。霍去病马踏祁连、封狼居胥,使匈奴异族再不敢犯边,他崇拜霍去病,何尝不是希望南宋也出一个霍去病那样的人物,为国雪耻孙子辛弃疾的身上,寄托了他所有报国的期盼。

    可惜,弃疾似去病,宋皇非汉武。纵有惊世才,骈死槽枥间。或许宋朝,最擅长的就是磋磨武将。可即便如此,我想,辛弃疾的英魂仍会如陈毅元帅诗中所写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只因他说过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话音刚落,水镜倏然一黑,依稀只见一灯如豆,仿若铁胆词人冻馁而不熄的赤心。有女声悠扬高唱

    寒衣北望,望何处,烽火慢杜鹃路

    和着歌声,人们看见了盏盏灯火下铁刃犹寒的长剑,看见了他们从未见过却一眼便知正是后人所绘的辛弃疾,看见了锦旗猎猎、战马空垂、箭矢刀光,看见了词坛飞将身骑白马,一剑能挡百万兵,也看到了画面上密密麻麻飘过的文字,怀念的、惋惜的、赞扬的、喟叹的

    长空寂静,只余宫商久久回旋。

    去往皇宫的辛弃疾停下脚步,神色动容,难掩泪光。他知道,那是后人为他作歌,而上面飘过的文字,是后人对他的记诵。他的赤胆忠心,他的报国之志,历史记得,百世可知,可偏偏他的君王不知千秋万世名,可抵此时憾

    他忽然想放声痛哭。

    陪着他进宫的内侍也在悄悄抹眼泪,太惨了了,辛大人这样忠心耿耿的人,怎么会那么惨呢

    秦朝。

    嬴政深吸一口气,他本是坚毅之人,不为外物所动,却最是见不得忠臣良将遭弃,更何况这良将念兹在兹的还是北伐异族,一雪国耻。

    “诏令。”

    他目视前方,目光威严,仿佛正在注视着那个千年之后郁郁不得志的词将。

    “辛弃疾胸有韬略,赤胆忠心,殷殷为国,着令统率兵马,挥师北伐,驱除敌寇,光复中原”

    南宋给不出的诏令,他大秦来给

    堂下诸臣望着上首的君王,内心一片火热。他们明白,辛弃疾的经历令人唏嘘,陛下此为哪怕莫名,却是真的想要抚慰那一生磋磨的报国志士。怎么不让人叹惋呢辛弃疾明明是将才,却以词名世。

    他们心中伤感,最终也只是肃容拱手“谨受命”

    汉朝。

    刘彻心情复杂,他本来应该骄傲,后朝不仅崇拜他的将军,还奉他为明主,可是那样的遗憾与怅恨却让他高兴不起来。他环视堂下,卫青眼露不忍,被追忆的霍去病更是因为年少,正不可抑制的掉眼泪。哪里是后人可惜宋皇非汉武呢他也可惜没有辛弃疾这样的臣子啊

    “司马相如,”他沉声道,“朕希望你给辛弃疾写一纸诏令。”

    以大汉王朝最深广宏富的笔墨,给辛弃疾写一纸诏令。

    唐朝。

    无论是李世民还是武则天都做出了如秦皇汉武一样的决定,李世民甚至还抽空觉得有些不平

    “你们说这宋皇非汉武是不是有失偏颇辛弃疾完全可以来做朕的李药师嘛”

    而且自己比汉武帝能打,还礼贤下士,怎么看都更符合“明主”的条件啊

    李靖

    长孙无忌等人

    陛下说的,倒也没错

    南宋,皇宫。

    宋孝宗的心脏砰砰直跳,他错了,不是辛卿想不通,是他没有想通,是他弃国耻于不顾,弃忠臣良将于不顾,将上天赐给他的冠军侯辜负,辛卿的词讽刺的不是他却又胜似是他他猛地一下站起来,双目发红,有些失态地喊道

    “辛卿呢辛卿怎么还没有到”

    话音刚落,有人龙行虎步跨门而入。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