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瀛洲史话定海古城墙记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省平遥县,周长6公里,高8~10米,底宽8~12米,顶宽3~6米,墙身素土夯筑,外壁城砖,白灰包砌。环城辟城门6道,门外筑瓮城。平遥城墙马面多,造型美观,防御设施齐备,为中国历代筑城之仅有,并以筑城手法古拙著称于世。

    五、清代:因兵燹战火所致城墙大修了五次

    清代定海城墙大修了五次,定海城墙屡毁屡建,只是城墙总的格局未变,一直保持到上世纪50年代。

    第一次:规模最大的一次筑城,是在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

    清顺治八年(1651),清军攻占舟山“大兵再至,寇遂堕城而去”城池被战火所毁。原明军将领、人称“陈铁头”的湖北利川人陈世凯,在三十年戎马生涯中以勇猛出名,他在顺治十六年(1659)投降清军后,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底抱病进京请求康熙准许募捐集资,修复定海城墙,结果客死京师。康熙皇帝被其精神所感动,遂同意修城。当时,沿海一带反清的武装已被荡平,康熙二十七年(1688)刚刚恢复定海县建制。因定海城池残破,百姓皆住草屋,且无县署,又乏税收。康熙在十二月十六日颁旨拨皇银31287两,建定海城,宁波府知府、同知和定海县知县周圣化以及周边诸县县丞、典史、巡检等,分别被授为总裁、监造、营造、管工各官,周边诸县还要提供城砖等筑城物资。康熙二十九年(1690)四月十六日动工,定海县知县周圣化为实际上的总承造官,经16个月辛劳,于三十年(1691)八月十六日竣工,共动支正项钱粮31287两。新城规模循旧址建筑,计周长1216丈,此城高一丈,址广1。5丈五。罗月城4座,城身48丈。齿状雉堞(即”女儿墙”)1280个,城堞高四尺18砖厚,7砖宽,堞孔为三砖宽,。设东南西北四门,门上各建飞楼一座,宽1。6丈,深3。6丈,高1。2丈,又建窠铺三十八座,分布四门。城南设水门一座,门外围绕城濠。后在乾隆五十八年(1793),英国派出以马戛尔尼为首的访华使团,希望用贸易敲开我们这个富庶的东方古国的大门。舟山群岛是英国使团进入中国后所到的第一处,舟山总兵派了兵士护卫英使团在城中游览。城门是英国使团最初踏上中国土地即浙江定海见到的第一种建筑。在英国副使斯当东的眼里:“定海城墙高三十尺,高过城内所有房子。整个城好似一座大监狱。城墙上每四百码距离即有一方形石头碉楼。雉堞上有箭眼。除了城门口有几个破旧的熟铁炮而外,全城没有其它火力武器。城门以内有一岗哨房,里面住着一些军队,四壁挂着弓箭、长矛和火绳枪,这就是他们使用的武器。”随马戛尔尼同行的有一个画家叫威廉-亚历山大,他在中国期间速写了大量的风景风俗素描稿。在亚历山大画笔下,定海城门上挂着彩绸,有马车和小贩进城,城墙外的民房里,还有妇女孩子扒墙观望西洋景,一派其乐融融。英国著名建筑师、插画设计家、水彩画家阿罗姆(1804-1872),他主要借用了威廉-亚历山大的素描稿,重新画了大清国的风景风俗,成了一部集18世纪末和19世纪中国地域风景、民俗风情画之大成。其中舟山山谷描绘了临海建筑的有6英里逶迤城墙的定海城,城外是港口、船帆和一座座悬水的岛屿。

    第二次:嘉庆十八年(1813),因城池年久失修,多处坍毁,知县沈泰筹划重修,于二十一年正式动工,至二十二年八月告竣,耗银4000余两。

    第三次:此后又经多次战乱,城墙毁损严重。道光二十年、二十一年(1840、1841)英军两次攻占定海,城毁。南京条约签署,鸦片战争结束,定海城光复,钦差大臣裕谦在二十七年(1847)奏请朝廷批准后,又一次对定海古城进行全面重修。新任的定海知县受命叫匠人专门烧制城砖,修葺城身及东、南、北3门。砖长28。5厘米,宽19厘米,厚9。5厘米,每块砖上刻有“定海城砖”、“丁未年置”字样。

    第四次:定海城墙第四次修建在清同治十年(1871)四月。厅同知左征向当地绅民募银1。4万两,4月开工,修城垣210余丈,重修城垛1206个,登城石阶2处,加高北城3尺及窝铺、盘诘厅、瞭望楼,新置北喉水门,十一月竣工。志书载:“厅同知左征具详绅民,捐修城身210余丈,城垛1260个,左右石梯2处,加高北城3尺,及窝铺、盘诘厅、瞭望楼,并开北喉。工料费用了1400多,是年四月初一日兴工,至十一月十五日完竣。”

    第五次:定海古城的最后一次修建。定海城墙第五次修建在光绪年间,当时定海修城烧制城墙专用砖“丙子年”城砖,边上有“定海县”款,系清光绪二年(1876)烧制,砖体较小。到光绪二十一年(1895),官府烧制“光绪城砖”以修葺西、南城墙所用。砖上印刻有“定海县二十一年”字样,砖体小巧,平滑整洁,特别是字款细腻清爽,当时烧制数量不多。东南西北四城城墙经修葺后,城墙内处两侧皆砌城砖。

    六、城外之城墙——衜头土城

    衜头土城,又名泥城,是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4月所筑。系钦差大臣裕谦因”厅城三面皆环山,南道头独滨海无藩蔽”奏请朝廷批准,由善后局所建。当初由葛云飞、郑国鸿、王锡朋三总兵具体主持修筑,东自青垒山西至竹山,总长1436丈,高1丈及丈余不等,土城设2门,东门曰”久安”西门曰”长治”城上设有炮位,后在道光二十六年(1846),巡抚梁宝常奏清朝廷批准,加高培宽土城,并作土垛72堵,中留垛口71个,安置炮位,由定海镇标右营官兵把守。定海道头土城在1841年9月26日英军复攻定海时,土城毁。二十六年巡抚梁宝常加高增宽,筑土垛72堵,安设炮位。

    七、造城不易拆城易

    从民国二十一年(1932)开始拆除南门月城,道路成直。翌年,又拆东西北月城。三十一年(1943),侵华日军掘东、西城墙以通军车,毁部分城垣。三十八年(1949)五月,国民党军挖城墙砖石筑工事,除南城墙外,东、西、北城墙均成残壁。1955年冬,学校组织学生跟机关干部一起参加义务劳动,拆除西门一带的城墙。1956年,南城墙被拆改筑为解放路,至1959年完竣。到上个世纪50年代末,定海城墙陆续拆除完毕,拆除后的城墙墙址成了环城东路、解放路、环城西路和环城北路的一段。

    八、一座仿制的定海古城墙

    “定海城”是一座仿制的定海古城墙,位于桃花岛鹁鸪门后门沙滩上,是电影鸦片战争舟山摄制地主要景点之一,整个城墙长230米,宽12米,最高处12米,设城楼、古炮位、箭垛、旗杆等设施,飞檐翘角,黑瓦红墙,整座城墙古朴典雅,雄伟壮丽。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